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太極單練招式--- 常見疾病防治之功效

單練招勢 防治的常見病症----
1、起勢 冠心病、高血壓、心律失常、腫瘤、癌症、婦女尿失禁、痔瘡、不孕症、
2、攬雀尾 衰老、婦女更年期綜合症、性冷淡、胸背痛
3、單鞭 痿症、類風濕關節炎
4、白鶴亮翅 高血壓、頭痛、神經衰弱
5、摟膝拗步 貧血、慢性肝炎、脂肪肝、便秘
6、手揮琵琶 慢性腰肌勞損、哮喘、氣管炎
7、倒攆猴 失眠
8、雲手 腸胃病、頸椎病、肩周炎
9、海底針 便秘
10、雙峰貫耳 慢性支氣管炎、鼻炎、結膜炎
11、野馬分鬃 慢性腎炎、甲狀腺機能亢能、心肌梗塞、
腰背勞損、支氣管炎、哮喘
12、玉女穿梭 肩周炎、乳腺小葉增生
13、下勢 血黏度增高、骨刺
14、上步七星 腫瘤、癌症
15、金雞獨立 腎虛、腰痛、肝病
16、進步搬攔捶 神經官能症
17、如封似閉 痛經、消化性潰瘍、中風後遺症、脈管炎、靜脈曲張
18、十字手 痔瘡、陽萎
  道理等同以前常聽到的廣告~多喝水沒事, 沒事多喝水!!   * 資料來源: http://www.taijicn.net

楊式太極杆(槍)

一、楊式太極杆概述
楊式太極杆,亦稱太極槍。據傳,楊家本來練的是太極大槍,因為楊班侯自幼好鬥,其母怕他闖禍,把槍頭卸掉,從此變為太極杆,杆法就是槍法。其實,槍既是杆,杆既是槍,安頭既為槍,去頭則為杆。但後人多以抖杆、黏杆增強功力和練習攻防,故而太極杆也成為楊家創造的一種專用器械。在有關著作及歌訣中,杆與槍的名稱並用。
另有一種說法,杆法包含槍法和戟法,裝上槍頭即為槍,裝上戟頭則為戟,見後述。或言太極杆亦稱“太極棍”,然以通常概念,棍較短,兩端較為對稱,與杆不類,用法亦有別。
太極杆的材質,以白臘木製造者為佳,性韌而堅實,彈性好,久用可發紫紅光彩,故而太極杆亦稱“白臘杆”。細端為杆頭,粗端(手握的一端)為杆尾。要盡量選擇筆直、頭尾粗細差別不大者。杆的長度,常例為七尺五寸,亦可視個人情況增減。功力強者,可舞動兩丈開外的杆子。相傳最好的杆子,長過丈三,兩根成對,下部三尺無節,三尺以上所有苞節均陰陽對稱。此種產品今已罕見。
太極杆的練法,分單人用功法和雙人對練法兩類。單人用功法,最基本的就是“”抖杆,或稱“扎杆”、“捅杆”。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所傳,僅有二式,一搠一扣,都要發勁。要求周身之勁直達杆頭,發出之勁,使杆身從尾部起,直抖動至杆頭。有人比喻說,勁力“猶如水銀裝於管中,發可至首,收可至尾”。功力強著,可將對方近身器械抖掉,或將對方連人帶槍逼出丈外。
太極杆之雙人對練法,亦稱“黏杆”、“扎杆”、“纏槍”等。主要練習粘黏勁,為杆法應用之基礎。分“雙人平圓黏杆”“雙人立圓黏杆”、“雙人活步沾黏四杆”、“雙人活步沾黏十三杆”等,雙人用杆子互相攻防,互發互化,連續不斷,類似太極拳的推手散手練習。黏杆功夫練習愈深,兩杆相遇圓圈愈小,兩杆接觸,毫無聲息。功夫淺者,則圓圈大,且有棱角,兩杆常有相擊有聲。
二、太極十三杆的含義
太極杆亦稱“十三杆”或“十三槍”,其意有兩個方面,或有兩種說法。
用十三個字表示太極杆的技法,也就是“太極杆十三字訣”。如
開、合、崩、點、劈、扎、撥、撩、纏、帶、滑、截、挑。見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
開、截、合、劈、挑、扎、撩、撥、滑、帶、崩、纏、點。見宋志堅《太極拳學》下冊。
把太極槍的動作歸納為十三種,稱“太極粘黏十三槍”或“太極槍十三法”。這些動作,是技法,也是練法或者套路,說法也不一。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的記載如下︰
太極粘黏十三槍
四散槍 粘黏四槍 擲摔四槍 纏槍一路
何謂“四散槍”?《太極拳使用法》有《太極散槍名稱》和《太極散槍解》如下︰
太極散槍名稱
第一槍︰怪蟒鑽窩 第二槍︰仙鶴搖頭
第三槍︰鷂子擒雀 第四槍︰燕子穿帘
太極散槍解
第一槍︰分心就刺似怪蟒
第二槍︰仙鶴搖頭斜刺膀
第三槍︰鷂子撲雀刺足式
第四槍︰飛燕投巢刺面上
何謂“粘黏四槍”,《太極拳使用法》沒有名目,只有圖解,由圖解可見,“粘黏四槍”與“四散槍”類似,都是以“刺”為主的雙人攻防練習。
所謂“擲摔四槍”,其名稱為“采、 、擲、鏟”,有圖解,它主要是對於“刺”的防禦反攻之法。以 “采槍”護胸,“ 槍”護腿,“擲槍”護肩,“鏟槍”護喉。
“纏槍一路”取粘黏連隨之意,以不丟不頂,輕靈纏繞為用,乃千變萬化之總理。
董英傑在《太極拳釋義》中對於十三槍的敘述為︰
第一槍刺心,第二槍刺腿,第三槍刺膊,第四槍刺喉(以上為粘黏四槍)。
第一槍刺心,第二槍刺膀,第三槍刺足,第四槍刺面(以上為四散槍,總上八槍為體)。
第一槍采槍,第二槍 槍,第三槍仍槍,第四槍鏟槍(以上四槍為用)。
第十三槍為纏(即如司令,萬法可用)。
傅鐘文所傳“太極槍十三法”,是十三槍連續的雙人對練套路,名稱依次為︰平刺心窩,下刺腳面,斜刺膀尖,上刺咽喉;平刺心窩,斜刺膀尖,下刺腳面,上刺咽喉; ,擲,崩,劈,纏。
李雅軒所傳,又把“平刺胸口,斜刺膀尖,下刺小腿,上刺咽喉”稱為“四粘槍”,把“怪蟒鑽心刺心窩,仙鶴擺頭刺膀尖,鷂子撲雀刺腳背,飛燕投巢刺面門”稱為“四離槍”。
李萬成所傳,有《太極十三杆》套路,其名稱順序為︰崩一杆,青龍出水,童子拜觀音,餓虎撲食,攔路虎,拗步,斜披,風掃梅,中軍入隊,宿鳥入巢,敗勢,狸貓撲鼠,手揮琵琶勢。
除過“十三槍”或“十三法”之外,《太極拳使用法》中還有其它說法,如︰
“槍分采、 、靠、去、捋、擲”。
“單練對練用功純熟,又變化各種秘法。
有三轉九花金雞亂點頭(身前後合勁);
遇敵必勝回馬槍(敗中取勝);
八步趕船追命連環槍(足尖點地);
拔草尋蛇槍(兩膀左右分勁);
紛紛瑞雪梨花槍(練此不易);
絞龍擺尾掃地槍(在腿腕);
太上壓頂槍(此槍自上而下);
圓轉如意槍(從心所欲)。
十三槍外變出八槍,用功日久自得之。”
“你槍扎,我槍拉,你槍不動,我槍發。
你槍來似箭,我槍撥如電。
你槍金雞亂點頭,我槍撥草尋蛇也不善。”
太極杆和戟的關係,陳炎林在《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中說︰“斯種扎杆,練法用法,含有畫戟與大槍二種。近人若以之全為大槍者,實誤。”戟,最早是由矛和戈組合而成的一種兵器,後來形製有所變化。
曾昭然在《太極拳全書》中,介紹了楊澄甫對於戟的優缺點的論述。曾昭然說︰“澄甫師常答余問, 謂戟之長處在易於纏敵之武器,且易占便宜,而對盾尤能發展其效用,因其有回鉤,使盾無法防禦也。然其短處在頭部頗重,如秤砣雖小,可抵衡秤頭方面甚大之重量,故兩臂膀勁力非甚足,極難使用之並臻於靈活也。太極戟之式及攻守方法大致與太極槍同,所異者纏戟方法耳。其法甚簡,只一回鉤、一鏟戟及一橫擺而已。” 此說一目了然,是楊澄甫的重要論述之一。曾昭然還在書仲介紹了纏戟的一回鉤、一鏟戟及一橫擺三式動作。   * 資料來源 http://www.taijicn.net/articlelist.php?id=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