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0日 星期五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為腹

老子第十二章為腹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育彼取此。


 


太極拳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道拳,以為之而不執著,隨順因應,如有意為之,則意之所趨,掛一漏萬,顧此失彼,難以整全。無為之境是一鬆淨透空後的一種覺察能力,只輕輕沾住對方,就察覺了對方的來意、方向、力之大小角度和作用,而無所不知。所以全身有一種玲瓏透空的虛無感覺,這種感覺是感而遂通,虛靈以應且變化萬端之勢。變化之多如五味之不可盡嘗,如五色之不可盡觀,如五音之不可聽。非以身手之扭抱把捉,搶土手爭之動兩勁相抵就可以了事的。


五色、五音、五味等種種色、音、味皆自然存在,本身皆單純如一,自在自有,因人心之有為貪愛、執著、欲望無窮,迷其外象才會造成令人目盲,耳聾口爽。如人能從外在的追逐,回返內心的觀照,心與氣相守於丹田(為腹),一切的自然經驗只是一個過程,由燦爛而歸於平淡,外在的平淡,充實了內在的家山世界,則五色、五音、五味,增添了世界的繽紛與色彩,卻活化內心的生命氣息,知覺一氣如馳騁田獵的奔放,氣息飛揚,心是動中返靜的朗朗太空,鳶飛魚躍,如如自在,太極拳修煉是如實體驗平淡無奇的,運動上穩靜地鬆開我之勁能,勿使屈滯,眼觀色(神色)。耳辨其音(哼哈之氣),身感其氣,無為而為,無極而太極,達到味無味,事無事的心境要求.心中平淡無奇,見素抱樸,少思寡欲,一切萬物皆平等待之,貨無貴重之別,事無難易之分。一切如實待之,淵而無待,湛而無光,處卑而不寧,守靜而弗衰,一切事物皆自化流行,人存在於其中,一切行為都是生動、活潑而無有滯礙的,參贊化育。


五色、五音、五味的如實具在,生命的運轉變化皆是自然大用流行的作用與表現,其不斷的開顯,創生皆遷流不拘,聖人不為此而迷惑,致虛守靜,少思寡欲,見素抱樸,見色明心,聞聲悟道,收視內觀,清靜而自然內外相合腹目一致。                                 2005.10.02初稿 652個字


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

老子道德經第十章---玄德

老子第十章玄德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太極拳說:


莊子於齊物論中有言:「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後,而不其成功行,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生命的結局註定會死,也因為人是會死之人(註),所以對生死才興起了意義的追求,尋找生命的終極目標與關懷,因而有各種宗教的設立,哲學家也有他們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處理生死的問題。然而因知而立言,因言而立辯以心鬥物,以物鬥心,相刃相靡,以至於形化心亡而後已(註),而不知其所歸。老子在第十章中也提出了他的反省與解決之道。從修習內養以超越現世,提出三個要點:


(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二)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三)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能無離乎?是乎老子否定了載營魄抱一之法,王夫之在老子衍中亦言,載,則與所載者二,而離矣。吾認為這是老子提出的反與,一般人思想的紛煩,情感的囂動,常使自己的魂靈營營困擾,處於放射消散之中,散亂不堪,體能的勞動,生活的奔忙,常使精魄渙散,不可收拾。如此這般,動用不休,不能持盈保泰,終至死亡而後已,老子說:「倘使人能將生秉受中的營魄合抱為一,永不分離,便可修得長生的希望了,故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太極拳起式(註)的法則與動作要領,提出了載營魄抱一的實踐進路,首先從進入平立觀無極(註),是訓練魂與魄合,則動而常靜,雖惺惺而不亂想(註62)。太極拳起式十個動式的訓練:手肘、垂手、提腕、起手、伸指、屈臂、豎掌、伸手、沉手、合手、無極還原,則訓練魄與魂合,則由靜而常動,雖寂寂而不昏沉。太極拳起式修煉口訣(註),如果能如實的實踐修煉,常常在無極之境下,抱一而不離,則動靜不異,寤寐一如,老子審問修道之人做工夫能如此乎!故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二、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人賴氣而有生,從煉氣而求得袪病延年長生不老的方法,早已成為東方人文的專長,無論道家的煉氣功夫或佛家天台的小止觀六妙門或藏教的修氣、修脈、修光明而達三昧真火的境界,皆是利用氣息而修煉精神的。此種種方法無非要作到「心息相依」、「心氣合一」的程度,此皆不謀而合於老子的「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的原則。


從古至今,對於養氣修心的功夫,能修到純粹精湛的,而有層次境界的具體描述者,以孟子盡心篇所言最具體: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孟子從一個善念的產生開始,到自己的身心上有了效驗,方能生起正信。有了徵驗的信息,不斷的充實身心的心神體能,再進而達到「充實之為美」,充實的是真、是善,而顯現為美的外在形象,因此而有:「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的讚嘆!直到「聖而不可知之謂神」,才算是善養吾「浩然之氣」的成功果位。


老子的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是以嬰兒的境界來形容神完神旺的情況,專氣致柔的目的是要人的精神往來契合於道之徵驗,孟子從下學而上達,從自身的苦修苦練,修到了「充實而有光輝」,亦是達到神完神全的境地,一個顯現道的徵象,一個提出了拾階而上,盈科而進的步驟,似乎有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差別,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說難易相成。


專氣致柔在太極拳的修煉上更是其終極目標。盤架、串拳的作用目的,都是在鬆開身心的緊張,柔化全身的經絡,搏全身之能量,使心神體能達到周身一體,化剛為柔,全身百折腰似無骨,運轉綿綿,如嬰兒般的柔軟與神韻。


太極拳的修煉狀似孟子的養浩然之氣的功夫進程,由正形氣、知守一、覺變通、會類系、通型範、神變化、明道體、歸道化、藏器用拾階而上,達於充實而有光輝的精神發用。終極上是歸根復命,明道體、歸道化、藏器用,而如嬰兒般的無知之境君子盛德其貌若愚。


三、滌除玄覽,能無庛乎?


玄覽者,謂抱一專氣的修煉工夫,做到純熟自得玄妙之境也。若將此境覽在胸中,執之而不化,則反為至道之病,因此必須洗滌淨盡無餘,以至於忘心絕戀,方為造道之極(註)。故曰滌除玄覽,能無庛乎?


太極拳修煉上以「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為法,用心若鏡,過化為神,盤架串拳大鬆大軟,以達致柔之境,透過知覺運動,掌握知覺一氣,氣一而正,純粹無庛,返還本初,合於自然之道。心會操持上則心如明鏡,照見萬象,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洞燭機先,心中不存絲毫物累,達到全身通泰,運轉如意,無往不利之全體大用,此亦為滌除玄覽,而至於無庛之境也。


四、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太極拳修煉借著盤架串拳之運動,本著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知覺修煉達到煉精化氣,煉氣充神,煉神還軀(虛),煉軀合道,道者無為而為不為。煉精化氣即載營魄抱一之功,煉氣充神乃專氣致柔之法,煉神還軀乃滌除玄覽之境,煉軀合道為已愛民治國之諭,國民如人之身軀,五臟六腑,愛護身軀,調理五臟六腑,活化細胞,其方法必須本著無為而治,隨四時運行與自然同功,生之、蓄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達到無為玄妙之境。


五、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太極拳在修煉上透過呼吸吐納,氣沉丹田,在長時間的運轉培養下,丹田絪蘊之氣油然而生,經由曲伸開合的拳式子運動及知覺運動的執行,丹田氣往來於天根(會陰穴)與月窟(百會穴)間運行,而充擴於全身,全身之陽能在身體的鬆柔運轉,猶如平立鬆靜腳踏地,虛靈頂勁頭頂天,身體有接地之力,通天之氣,全身通泰,觀身猶物入超然,入於虛靈不昧之境,應事接物,用心如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動分靜合知一元,無極而太極,所謂天門開閤能為雌乎。


六、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太極拳的運行變化必須上下內外完整一氣,上所指的就是人的上盤結構,必須尾閭中正,脊柱放鬆,豎直提起,全身放鬆達到尾閭中正神灌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下所指的就是下盤功夫,必須要做到氣沉丹田,胯落腳底,全身重量有下落黃泉之感,內則所指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皆要做到用意不用力,外則所指姿勢動作的虛實變化,必須達到由腳而腿而腰達於四肢,必須周身輕靈,節節貫串。上下內外完整一氣,即是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要做到上下內外完整一氣,必須透過力行實踐的功夫,在長時間的修煉下,你不須提醒它,不須特別注意它,而它已自然而然地依我們的心意,希望在那裡,它就在那裡,似乎在生命的深層意識上生根接地。無須心智機巧的分別運作。它已成為生命的本能,如老子所言,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無知無意無為而自為。


結語:


太極拳的修練必須本著為太極而太極,修煉者在力行實踐的過程本著師承規法層層晉昇,拾階而上,載營魄抱一,專氣致柔,滌除玄覽,身心一體,周身一家,知覺一氣,以水為師,以柔為本,致虛守靜,煉之、養之、修之,如橐籥之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綿綿若存,達到天門開闔,明白四達,純以心領以覺照。太極人生具備了道之玄德,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自然而然週流六虛運行不殆。


2005年10月18日初稿  共計:2338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