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2009福爾摩沙盃 蘇清標老師 表演楊家老架緊湊快拳


楊家老架太極拳整趟拳開展大方,動作柔和優美,演練約需25分。由開展而入緊湊架時只需6到7分鐘,隨著演繹者拳意合一,一舉動周身俱是輕靈活潑、氣鼓盪、神內斂、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打起拳來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如江河,步隨身換,整趟拳展現出隨心所欲,意到氣到,人拳與週遭環境合為一體,­顯現太極拳的變化性,雖變化萬端而理一貫,展現有如水般的至柔之美,有如雲海的變幻萬端,忽隱忽現;仰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整趟太極拳就在你我之中,心神之­內。



中華世界楊太亟武藝總會訊息網址

      



 


中華世界楊太亟武藝總會訊息網址建立完成--


      http//ytjworld.blogspot.com/


 



將逐步擴充內容。各區會武場可點閱可下載,已可代替原武訊


紙本。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太極人生_ 蘇清標



圓滿和諧的人生


我們修煉太極拳,要把太極拳在生活中轉化,也就是生活要太極化,使我們的人生成為太極的人生。我們修煉太極拳,最終就是希望人生圓滿與和諧。社會的運轉要在和諧的狀況下才有辦法轉化,如果不和諧,那也是在轉化,但那會往負面去,這樣就麻煩了,這個社會如都往負 面在轉化,人就會受到很多衝擊,這樣的人生就不會圓滿和諧。


 


古太極圖的相生之道


這裡有一幅古太極圖,古太極圖與現在一般所見到的太極圖不太一樣。現在一般所見到的太極圖,像韓國的國旗,是一個圓再加上半圓合起來。但是古太極圖的內部兩個近似半圓是互相勾起來的。這種互勾,不單指物質的勾,而且是一種思維模式,我們用「生命、生存、生活、生化」來解釋。


一個生命的開始,只是一個點,慢慢變成相勾的兩個力量。這兩個力量在互相衝擊與和諧當中,就是生命的開始,也就是「二五之精、妙合而靈」。二與五之間怎樣陰陽調和?最原始的人生之道就是夫妻之道,夫妻之道是讓生命有一個開端,也就是在人生中產生一個生命。


有生命以後要存在,所以叫生存,生命落在媽媽的子宮裏面著床,也就是生存的開始。


生存以後要能夠活下來,就叫做生活,此生活不是指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是存活的能力,也就是活力。


生命在這個生態裏面運轉,到最後就生化的步驟,所以現代的生化科技是蘊涵生命的哲理的。生命怎樣去化?要化一定要有兩個力量,中國古代沒有辦法描述這兩個力量,所以就用最終的概念來描述,也就是太極。


 


太極的意義


太極中的太就是「大大」,也就是比大還要大,因為無法描述這個大,.所以中間加一點,因此太就是極限。至於極,在古代的意思是「脊」,也就是最高點,屋脊最高的地方無法看透,就是無限遠的地方。


太極與無極是一體兩面,太極是正面,就是看得到的、屬於陽的這一面;至於看不到的、屬於陰的那一面叫無極,所以〈太極拳論〉一開始就講「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無極是指當太極運化時,那看不到摸不到的、「非絕對無,乃未始有」的那一面,也就是「元一混沌」。這就是太極的概念:無限高遠的、不可知的「有」。


一開始只是一種自然觀,但人類開始用這種觀點去思辨,從自然的變動轉化成人為的意識,就成了一種道德品性的修為。


太極的觀念,可以用古太極圖來看。古太極圖中有兩點,分別代表陰、陽,因此整個圖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而且這兩點不是對立面,是融合在一起,陰中有陽使趨於動,陽中也有陰使趨於靜,也就說明了陰陽互用的道理。


陰中有陽,就是在擴散時一定有陰的內斂,如此才可慢慢成局;陽中有陰,就是在一個形象與物狀中,一定包含了沒有形象的無極、無相。這就是陰陽二氣相勾,相勾時如果相和諧就產生生命,相剋就變成生命的摧毀。自然之中有相生、有相剋,相生就轉造成另一種形象出來,相剋就變成力量的抵消與破壞。不過破壞當中也會相生,所以生與剋其實是一個辯證,辯到後來就朝和諧的方向,到兩個力量相平衡時最圓滿。


世界上不可能只有陽或只有陰,一定是陰陽同時存在,因為陰陽是事物進化的原動力。例如今天政府掃黑,也不可能完全掃光,只是讓黑道能在某種制度的掌控之下運作,把黑道變成一種力量,如此才可提升。


太極非常有意思,因為它本身就是轉化的意思,它不是直的,而是圓的,直的是有去無回,而圓就是兩端一致,0度與360度同樣是那個點,雖然過程不同,但是到後來還是歸原點,只不過這個點與原來的原點,內容是不一樣的。


 


修煉太極武藝,涵化人生境界


練太極拳也是一樣,我把它定義在「修煉太極武藝,涵化人生境界」,人生用涵化的,是潛移默化,不是用強化,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你、強迫你吸收某種知識,而是由教學的過程中,慢慢轉移你的觀念,將你從遺傳的氣性慢慢轉換成後的生命。太極二氣因時空的不同,所產生的質就不同,那陰陽開闔二氣就不一樣,品質就會產生變化,有些改變、有些沒變,沒變的或許是遺傳基因所遺傳下來,某些變成了另一個個體,這就是太極的陰陽轉化。轉化沒有一刻是停止的,所以永遠的變動就是事物的真理,世間沒有事物是停止不動的。


物的生命會往消散轉化,因為它沒再生能力;但是生命不斷地轉化,雖然一天一天地敗壞,但是性卻一天一天往上提升,性與命變成兩種力量在拉扯,這兩個力量造成混沌。生命有限可是精神無限,因此會造成很多的遺憾。如何從有限的生命中提升無限的精神,這是太極人生最需要講究的。修煉太極拳不應只在技擊中爭誰輸誰贏,而是應該尋求自我生命的境界如何轉化提升,這才是太極人生所要追求的。


 


太極的演化


我們再來談古太極圖中的天地定位。天地是立體的三度空間,有高度、寬度、深度,時間是第四度空間,我稱它為精神空間。從三度空間看,人是立體的,它也是物,但是人有一個精神空間,這第四度空間包含了動與靜。四度空間包含了空間的靜、時間的動和精神的變化,這就是把太極放在人生裡所要研究的。


動與靜的最原始點,就是元一渾沌。氣本來是一氣呵成的,渾沌未開的時候就是元一,元一就是一個太極之圓,就是變動之端,它非絕對無,乃未始有,還沒有產生一個開始,這是太極的最原始點。


元一經過了幾個過程的變化,它開始有變動了,從元一混沌到無形之形、無狀之狀,它還沒有形成形狀,但是它有東西在裏面。慢慢地它有了陰陽二氣,就形成一個圓,這時陰陽兩個力量開始轉化,這是一個力量變不出來的,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所以我們身體裏面必定同時存在陰與陽。一元二氣陰陽始判,分判則神,陰與陽開始有一個分別,就是用精神的力量在裏面變動,由無極而太極。我們從一個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無極的觀念裡,慢慢到一個陰陽變動的太極觀念出來


上面所談到的精神本是寂然不動,但能感而遂通。精神在不動當中,又有一個性靈在裏頭,這性靈它有感應的,它感應之後就開始有變化,有變化後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象就出來了,這叫精神的作用,也就是在第四度空間中的作用。精神是無形的東西,沒辦法把它畫出來。這精神的力量產生了陰陽的變動,如果用一般的觀念來講,陰氣往靜的方向凝聚,像肉體是陰所凝聚的;肉體中的陽氣就是我們的精神力、思惟力。人雖然是身心二元,但要身心合一。肉體會長大,可是不會改變外相,外相的變化是經過思惟而變的,所謂思想,就是心田所種的心是什麼,相就成什麼,也就是所謂的「相由心生」。


美國總統雷根說過,人在四十歲以前是父母為你負責,可是四十歲以後的相貌自己要負責。因為四十歲以後相貌的變化,起因是自我內心的變化,因為你已經感而遂通,你的思想會轉化成外相,醜和美均從心裏面表現出來。現在的社會太物化,像女人瘦身只有麗質而沒有美質,亮麗的外表父母可以給你,可是內在的美感是要靠自己充實出來,所以孟子有云:「充實之為美」,內心能充實才是真、是善,那個美才是真的美。圓滿和諧就是真、善、美,太極拳也是真、善、美的人生。誠而為真,一個人沒有內在真誠的心,那真是出不來的;善優而為之,你做優的事而擇善固執,那善就會顯現出來;充實的真與善,那外相美的氣質就表現出來了。把不好的去掉,把好的留下,其實也就是太極拳中的去蕪存精。


太極從開端、初成、大成到生化,它有一個階段的變動,代表陰與陽互相消長,陰長陽消、陽長陰消,太極拳就是用這種道理來打拳的。太極拳中如沒有陰陽消長的變動與互用,那只是動作緩慢的運動,不叫太極拳,太極拳一定要包含陰陽互用。太極的人生也是在用這樣的變動,太極圖中極陰就轉陽,極陽就轉陰,這當中有陰有陽。《易經》說太極當中生陰陽兩儀,兩儀生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象,這四象慢慢再變成八種卦象,從這八種卦象各有六個爻,也就是天、地、人的陰陽變化,這變化共有六十四卦。


 


三極徵見:天、地、人


太極中談「三極」:天極、地極、人極,今天所講的範圍沒有超越三極。天的極至就是陰陽二氣,這兩個氣是合一的,陰陽之理就是陰陽之氣互相磨盪,所以颱風就是高壓與低氣壓磨盪所產生出來的現象,那颱風所形成的暴風範圍,恰恰就是一個太極圖。人的生命也是陰陽磨盪出來的,精子與卵子合在一起時,那個受精卵也是太極圖。植物的發芽,也是利用陰陽二氣所磨盪出來的生命。


孔子說天地無仁義,是自然的運轉讓生命運化出來,這是大自然的現象,運化出來後,就開始有生命落到地上,地就是讓生命著床的根基,像母親的子宮。我們人還沒有出生前就在水中長大,所以我們看到水會很高興,因為我們對水有一種眷戀之感。母親的子宮對小小的生命而言像一個大海,只是我們跳到這個陸地以後把它隔離了。水是我們的生命之源,所謂「太一生水所以陰陽二氣磨盪以後又產生水的觀念出來,變成生命以後就到地球上面來。一個生命的真正形體,我們用剛與柔來描述;還沒有產生形體前就用陰與陽來描述。大自然界的剛柔就是大山、海洋與川谷,這當中的剛柔產生質能的互換,生命的能就慢慢變成質而出來了,生化科技就是質能互換,所以人的生命力是不斷地質能互換,要不斷地修質變能,讓生命的材質不斷轉化,這叫質能互換生萬物。


質能互換落到人體就是〈太極圖說〉中的「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有人解釋為陰陽五行,但是這裡的二、五我們用《易經》的觀點來,就是指一卦當中的第二、第五爻。在《易經》的泰卦中,上為坤、下為乾,也就是陰在上,陽在下,如果把第二、第五爻互換,就成水在上、火在下,水火相濟的既濟卦,這叫用。陰陽合和為體(泰卦),水火相濟是用(既濟卦)。二與五就是陰陽之間的轉換,很多修練的人都修抽坎填離,是性命雙修的一種功夫,也就是〈太極圖說〉中「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的修煉。性是體、命是用,性命雙修就是陰與陽最精粹的轉化,也就是質能互換的時候,產生一個很巧妙的結合,結合為一後,就凝聚為最純化的生命物質出來,也就是人。人是妙合而靈,陰陽二氣中最精純的東西,合在一起產生人類出來。


萬物中人是最特殊的,因為人有仁與義的心靈在裏頭。天地之間是沒有仁與義的、是自由生滅的,所以《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不是不講仁與義,而是天地沒有仁與義,它不在乎仁義,只是自然運化。可是落實到人身上以後,因為人有思惟,有感性、理性,從感性的直覺運動,慢慢地引動思想,而後開始轉化,人也就越來越複雜,但為了彼此間能相處,就開始產生陰陽互用、截長補短,因為人越來越複雜,所以就產生了「仁」這個特質,仁者二人也,也就是人與人之間所產生的特質。至於「義」,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事情時,最得體、最適切的運用。所以仁與義,是人極的最高境界,因此儒家講仁義。一個人如果無仁無義,就麻木不仁,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不仁代表沒有關懷心,義就出不來。所以在人極當中,仁義是為變動,我們怎樣在人極當中處理我們的人、事、物,這就是我們的生命與生活。因此天、地、人稱為三極。


三極也可以從技藝與道來講。天、地、人是自然的東西,技、藝、道是經過人把它創造出來的,正所謂「人得其秀而最靈」,所以它有非常精微的思惟心靈在裏頭。人的心靈含有很精緻的思惟之後,學習能力越來越強,也越變越複雜。加上語言的產生,讓人類更複雜、也更進步。後來人類又發明了文字,含有歧義性的抽象文字,讓人類的思維與認知產生割裂,因為不同的人看到相同的文字卻可能想到不同的東西。因此人類在有文字以後變得更複雜。


我把天地的特性分成「好生之德」以及「乾坤之健」,而且乾坤並健,因為這兩個力量互相在變動的。天地有好生之德,對生命通通是包容的,但好生之德有兩種力量,有損有益。天是乾、地是坤,乾之力乃剛之源,故有一種剛健不息的力量不斷地在動,地則有承載萬物的德性。因此事物在整個天地間轉化,它一定剛健不息。


中國人是一個樂天知命的民族,他們知道生命是生生不息的,而且從生來看,不從滅看,所以中國人不是苦的民族。印度從滅來看,因此認為有情大千都 是苦;可是中國人從生來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活力,由此不同的民族性就分別出來了:一個從滅看到生的現象,一個從生看到滅的現象。其實生滅之間是不斷在轉化的,因為有兩種力量,一個是剛健不息,另一個是承載萬物,這是天地之德,所以[《易經》說「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天地雖然有剛健的力量,可是也韻含了仁和敦厚之氣,因此萬物才能生長出來。所以天地是剛中有柔,它雖然是剛健不息的剛,但它有柔的存在,承載萬物大公無私,它也柔中有剛,有好生之德。


以前我到成大的校園看大榕樹,因旁邊沒有障礙物,所以此樹生長出來盤根錯結,沒有彎彎曲曲、很圓滿。因它沒有外在的干擾,所有的事物都向陽在成長,如這個陽很整體時,它就有一個很圓滿的結局。反之就變動了,人也如此,在我們的環境中,陰陽調和有時並不完全順遂,所以到一個年齡以後,就該設法將生命調成一個陰陽開闔的和諧境界。


 


人在天地間的自處之道


人在天地之間如何自處與運用,我把它分成四種:第一是歸零的心;第二包括了三心意志、四得胸懷、五點作為;第三是凝聚生命的勢能;第四是了解勢能的轉動。先談歸零的心。


 


歸零的心


做任何事物心均要先歸零,如此效率最高,因為它當下把握。可是人身心常常不能和諧,身心二元而無法合一,心境就沒辦法歸零,也就無法隨遇而安。一個人的心態如何歸零?我用一個物理電學的公式P=Eicos θ來解釋。P是功率,也就是勢能發揮的程度。怎樣才能產生最大的功率?就要看Eicos θE是電動勢,也就是勢之源,這包括身心的心源與身源。i是電流,就是勢之動,也就所能發揮出去的勢能大小,勢能大場域發揮得就寬。至於cos θ是功率因數角,當θ角等於O度時,代表心態歸零,當我心態歸零時cos θ=1最大,也就是說偏見沒有了。人在沒有偏見時,所發揮出來的能量是最大的,當人有偏見時,所發揮出來的cos θ ,其中的θ角度不等於零,cos θ就有一個介於O1之間的質出來了,那麼P就不能達到最大。因此人如何把θ角歸零很重要,θ角歸零就是歸到你的中心,也就是太極拳裡談的守中。


這個「中心」從有形觀之是身體,無形則為心態,心態如果能隨時歸零,中心裏就沒有障礙存在。人常常受到外在的名位、身份等等而身不由己,因此心態常常不能歸零,就不能在當下的場域做較大的發揮。知識經濟的時代,提倡場域的營造,當知識的能量能散發出來,感受的場愈大,就表示勢能愈強,將來影響力就愈強。能有身能與心能,身能就是立身中正,坐下來時不偏不倚的姿勢,就是立身中正,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正襟危坐。心能則一定要有一顆能把握中的心,不偏不倚,如果所有的生活均如此營造,那麼生命的場域是無限的。


我們通常身心放不下來,只在某些固定的場合活動,所以場域受限了,勢能也就無法發揮到最大。當下歸零就是修身養性,隨時歸零將來能量就大,隨時有一個定界,就可隨時掌握時機,這是在快速變動的社會裡很重要的概念,隨時歸根復命,生命歸根復命的這個命是指生命力。人如果每天都有這種思想,就不會哀聲載道,也不會怨天尤人。中國人看生命的由生到滅,一樣每天都很快樂,因生是生生不息的,每天展現出來,生與死只是過渡而已,沒什麼可怕。


 


三心意志


再談三心意志。志不立則事無成,意志要立時要有三心:信心、恆心、誠心。練太極拳的人,如果對這個老師沒有信心,那他就學不下去,如沒有把太極拳當成一輩子訓練的恆心,也一樣會離開,如果心不誠也沒有用,面對一件事情,如果沒有誠心,就接觸不到真,真誠才能得其真,因此這三個心到最後還是歸於誠心。


 


四得胸懷


再看四得胸懷:提得起、放得下、想得細、看得開。這文字唸起來很簡單,其實做起來很不簡單,提得起要提得輕靈,放得下要放得鬆沉,一個東西如能很輕靈的提起、很鬆沉的放下,那代表你掌握與拿捏是隨心所欲。很多人是提得起放但放不下,一放下拿捏不好就摔壞了。想得細是說對事物的道理看得非常透徹,當然也就不會去執著,現在很多人還想不細就開始鑽牛角尖,也就容易執著、看不開。如果對事物想得很細,來龍去脈都很清楚,那就看得開,心中就開朗。我常說人要開心不要關心,因為當產生關心時,代表已經看不開了。


太極拳從身的訓練可以一直修到心的思辨,如果對事物的起坐動靜都能有知有覺,就能知道其來龍去脈,那一定能看得開。所以為什麼太極拳要大開大闔、輕提輕放、進退平穩,這都有它的哲學理念在裏頭,它從這邊慢慢去琢磨,所以大家不要把它當文字來看,它是生命實踐之後才能寫出來的文字。提起、放下、想細、看開這很重要,當胸襟能如此時,外界的干擾影響就不大了,就能有歸零的心。


當然實際實踐起來,還是需要不斷地修養、修煉,因為「平時容易平心論,遇事亂心在一瞬」,平時都很容易平心論,可是跟自身一有關係時,一瞬間就亂心了,所以平時還是要不斷地修心。


 


五點作為


再看五點作為:用點功、吃點苦、下點氣、虛點心、知點機。從用功、吃苦、下氣、虛心到知機,前面用點功、吃點苦是我們的修為,下點氣 太極拳又稱下氣拳,所以要下氣 當你遇事亂心時,趕快進入平立觀無極,馬上氣沉丹田,所以練過太極拳的人處理事物應與一般人不一樣,會氣沉丹田,氣沉丹田就會知機。這邊的點不是一點點,而是一點一點累積的意思,每天依照要求一點一點累積下來,其作為才表現得出來。


至於虛點心,練拳時腹一定要鬆實,心則要空寬。腹是我們的地盤,鬆實鬆實才能耕耘,如果久旱不雨,地就硬梆梆的,但是如果能每天耕耘,腹就很鬆、很實,這樣就容易種金田。內經圖有所謂「鐵牛耕地種金田」,鐵牛代表心志堅定,如果心志不能堅定,就無法耕這塊旱地,要有像鐵牛一般的心志才可達到。每天氣沉丹田就是種金田,金田就是氣,生命的能,每天去種丹田之氣,才能「家有靈苗活萬年」。結的果是一粒粒金色的果實。所以煉到某些程度,會看到某些東西,那是現象,代表種的田已經慢慢產生這些東西了。要如鐵牛耕地一般地下氣虛心,生命能:精、氣、神就會逐漸變化,這些也都會影響到思惟、理智和悟性,所以還要知點機。


知機就是要能開悟,不斷對東西的了解,思想對事物就能愈來愈靈敏與透徹,事物在一開始產生的時候,就能很快地掌握機,就能得機得勢。人因為掌握不住機,所以有很多困境,機會來了不知道,因此困境就出來了。有人拼了一輩子也拼不出個所以然來,那叫努力卻不認真,愛拼不一定會贏,會贏卻一定要拼,要認真地拼,這代表你知機,所以要認真努力,努力去認真,追求生命的真。對人、對事有誠才能得到真,人家才會明講,否則就走錯了方向,白忙一場。努就是奴,加上力,做別人的奴才是絕不會成功的,因為主人不會讓你成功來贏過他。所以要先認到真,當你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與真在那裏時,好好地去做,當做本質的奴隸,最後就能掌握,那時才能知點機,希望這些能與大家共勉。


 


凝聚生命的勢能


第三是凝聚生命的勢能,身體是質能,心靈是神能,這些都要把它凝聚起來,在心裏建立身能,這樣才可以去轉化、心神互用。如何轉化運用,要先了解勢的存在與變動。依照自然之勢,在承受凝聚之力時,會有一個順力與健力。順為坤,是承受凝聚之力;健為乾,是運行變化之能。先有順力為根基,健力才能生生不息;兩種力量互為其根,乾坤並建,勢能才能轉換自然。


地心引力是順力,練太極拳的人一定要順著地心引力來修煉,人的生命中70%是液體,30%是雜質,液體會順著地心引力變動,所以我們只要強化30%的剛力。所謂極柔軟然後極剛強,當我們極柔軟時,身體順著地心引力在運動,肢體要承擔70%的重量,就必須相當的剛強,否則承擔不住就受傷了。


這是很重要的觀念,我叫它順力,練太極拳為什麼會健康,因為在修煉的時候,肢體自然就剛強起來。而且因為不是逆著順力來練,不會動到元能,所以打完拳時全身舒暢,覺得生命充滿活力。所以不同的運動理念,在運動所造成的身心感受就不同,太極拳是養氣的功夫,不是耗精、氣、神的功夫,所以不易衰老。人克服不了地心引力時,身體就很快衰老,太極拳的原理相當有智慧,它不用克服地心引力來運動,而是順著地心引力來運動。


此外,練太極拳就像騎馬,地球就是一匹馬,不要與牠對抗,如果對抗身體就必須消耗多餘的力,所以要順著馬行進時的節奏感來騎。練太極拳如果有這個順著地心引力的觀念,那陰陽就能造成互用,所以太極拳是很奧妙、很有智慧的,因它把身體變成柔性的模式,而不是一種克服地心引力的訓練。


可是在柔性中仍須強化剛,但是剛不是有意去強化的,它是自然形成的,所謂「極柔軟然後極剛強」,當達到極柔軟以後,剛強自然就出來。像人生活在困境裏面,自然就剛強起來,如果生活在安逸中,就不能剛強。


 


勢能的運轉:動、入、深、顯、止、代


勢能凝聚之後,才能的轉動。萬物的演變,由簡而繁、由粗而精、由微而顯、由雜而醇,所以叫生命昇化。轉化會從簡單愈來愈複雜,因它要競爭,它不複雜就消失了;由粗而精,本來構造很簡單的,慢慢愈來愈精密;去蕪存精,是由雜而醇的變化來分析。


生命在轉化當中,生命一開始,動就開始,一個東西不動,一定會壞掉的,會隨時間而轉壞。所以活水就有生命,死水就沒有生命。有生命以後開始化合,開始進入各種轉化的狀況。在大自然的變動中,有所謂大地春雷動,春雷讓萬物動起來,加上春風徐徐和風洗面,萬物就開始化合。春風讓生命有化合的可能,所以只有春雷沒有春風也不行。化合之後會愈加緊密,進入某種狀態之後,交集就愈稠密,愈稠密就愈深入,深入到一個程度後就開顯出來,而顯現於外。所以唸書唸到某一個階段以後,就要去工作,要把所學顯現到外面來,顯現到外面來,就代表事業慢慢拓展開來,也慢慢趨於穩固。所以一個人到四、五十歲之後,事業慢慢就穩固了。這在《易經》中,是用艮卦來表示。穩固了之後,就準備要進行世代交替了。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掌握一切不變,到某個穩固階段後就該交棒,不然就「亢龍有悔」了。交替應該在和諧的狀態下完成,否則就會有革命與摧殘等的麻煩。


因此人類的生命,可以從動、入、深、顯、止、代一直辯證循環。太極拳也是如此循環,一開始接受運動,慢慢地會了,有了概念也會模仿了,接著了解愈深入,也愈了解變化與道理,然後就要慢慢建立自己的事業舞台,可是到一個顛峰期,就該交替了,因為太極拳不可能到你這代就停止了,所以要培養下一代來承接,如此才能生生不息。


 


用易經的乾卦解釋


天地定位,雷風相搏、山澤通氣、水火不相射,如此勢就蘊釀出來,人生的行為變動也是如此。


我再用乾卦來解釋勢能的轉動。一開始要動時,「勿用」,也就是潛勢,好好地學習、慢慢地努力,以儲備能力。因為努力,慢慢「利見大勢」,就顯現出來了,之後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終日乾乾」,不但白天努力,連晚上都要反省,而且於能力初露時,不能得意忘形。


慢慢地要進、要退可以拿捏了,遇事就不會有阻礙,可以自有分寸、進退得宜,這是處在人極的狀態。慢慢地在某個團體裏面,就變成了領導者,我稱之為「飛龍在天」,它還是「利見大人」,這時是從顯到揚了,已攀上高峰成其大業。


再到了一個「止、艮」的狀態以後,就要準備交棒傳承給下一代,如果沒有傳承,那就到上九「亢龍有悔」,因為再往上面已經沒有什麼了,下面的人又不理你,所以此時就要歸隱山林,掛劍藏諸名山,要居安思危,記得謙受益滿招損,此時就要非常謙卑、要能道化。了解這些道理以後,會見到群龍無首,因為所有的人都是龍,這就是大同境界了。因為每個人都是精英與領導者,所以只要順其自然,自然就達到圓滿和諧的境界。


我們通常處於「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就好像太極拳開始會有很多挫折,但是如果我們能按乾的道理來變動,那人生就可以安身立命。但人往往自自我的私慾太多,無法各安其位,所以沒辦法像星球般地均衡和諧。從宇宙運行裏面可以體會這些道理,宇宙沒有誰管誰,每一個星球都是首領,可是在運行當中它還是有一個均衡的力量,勢能的轉動我用這樣來分析。


 


人生規劃四部曲


從這個地方,我們接著來看如何歸劃人生。我把人生分成四步曲:0~20歲、20~40歲、40~60歲、60歲以上。


我們的成長差不多是20年,一代也大約就是20~30年之間;換句話說,必須經過一代的時間來奮鬥成長,這個時期叫「潛龍勿用」。20~40歲是奮鬥期,在奮鬥當中生命怎樣逐漸鞏固。到了40~60歲,就是生命的鞏固期。60歲以上是安身立命的安頓期。


最初的成長是蓄勢待發,要有「歸零的心」,如此學習才會很快,就像海綿一樣。至於從奮鬥到鞏固,我稱之為「為學日益」,依舊要不斷地充實,追求技能知識的精與博,技能要精、知識要博,技能與知識是對外施工用的。當人技術與知識很淵博時,就是從鞏固期一直到無限的這段期間,就要追求安頓內在與充實品性,要走上內在的「為道日損」的功夫了,這時身外的知識要慢慢把它損掉,道德品性則漸漸充實起來。


 


充實人生三帖藥方


如何充實?我開了三帖藥,第一帖四勿丸:勿意、勿必、勿固、勿我,這是孔子講的,意思就是不要有私意,不要太固執、太僵化的思想。人隨著年齡增長,很容易會固執的,因為沒有吸收新知識,所以自我心就太強了,而無法捨已從人。


當然還要有四神湯:知足、感恩、包容、善解,此時你的心境會慢慢開朗。


第三帖是四君子粥---仁、義、禮、信,這是中國最重視的。你如何去營造,有一顆仁慈的心,去做得宜的事,這樣禮、誠、信就出來了,做什麼事都有規矩,這樣道德涵養慢慢就會轉化與成熟。


 


志道、據德、依仁、游藝、精技


太極的人生是一個和諧的人生,這要有內在心靈的自我期許,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藝就是禮、樂、射、育、書、術,後面我再加上一個我自己的見解:「精於技」,因為現代社會中更要精於技的,沒有精粹的技能,無法在社會上存活,任何事物皆如此。


至於技、藝、道的內涵是仁與德,任何事物都要人性化的,這也是太極拳三階九層中所要做的,這當中你要把精神與物質做一個質能互換,這是兩端循環,非單向性的,生理與心靈之間如何得一個身心的安頓,就是要從上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精於技」的層次當中慢慢轉換物質與精神、生理與心靈。把才情體氣,還有體魄、氣質,這些都轉換到道德性理來。


一個人有才情體氣,表示他的生魂就好,IQ比較高,這是父母遺傳給他的,可是到了四、五十歲以後,才情體氣會開始衰退,也就是他先天的根慢慢消失了,這時一定要從道德性理中,慢慢培養自我內在的東西出來。所以才情的發揮只在40歲以前,這是「學問生命」。


可是到40歲以後,需要鞏固安頓了,這時要為道日損,這叫「生命學問」,怎樣去營造單純不複雜的心境,慢慢對事物大而化之,耳順了,就如孔子所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要規規矩矩的,卻還是能隨心所欲,當我在生命去蕪存精當中,我還存在一個境界,這時損的功夫愈來愈好,損到外界的干擾對你已經產生不了影響了,就能隨心所欲了。太極拳能練到這個境界,就是所謂道化的功夫,這是一個追求的目標。


 


神形變化


我用神形變化這張圖來表示。為學日益以成器,讓肉體成為一個有用之身,這時從情、才欲來追求,這是無限的。當然到某一年齡後

如何修練太極拳---歐業超老師(刊登於涵化太極)

【一】 修煉太極拳作業多修煉太極拳的作業很多


修煉基本功操、套拳、推手、對待以及若干附帶的學習,都足修煉太極拳。 基本功操是築基的功夫,一方面訓練體能,強化關節韌帶、筋骨、肌肉,便能具備修煉所需的基礎。同時也足方便於進入套拳修煉的課程。至於修煉套拳,在修煉太極當中,是重要的修煉。因為它關係著太極拳全部修煉的基礎之建立。 推手是一種知覺反應的修煉。套拳的修煉足以感覺為主,感覺為知己的功夫,而推手則加上觸感、壓感的感覺,這類感覺是知彼的功夫。對待的修煉等於是整體訓練效果的驗證,是一種實戰的訓練。從對待中一方面磨煉反應與膽識;同時也在了解自己在修煉上的得失,而足資激勵改進。還有多項附帶的學習,因人而異,一般是口授難以立文,在此不贅。 


 


【二】 法才地侶缺不得修煉包括兩部分


一是認識,也就是知。二是實踐,也就是行。傳統上修煉實踐的過程,是逐步的去『體認』太極拳的一切是怎樣的。修煉在前,體認在後,在力行當中求真正的知識:是由實踐到抽象的教導和學習。這樣,身上有了功夫,心上也有了正確的觀念。這種知和行是合一的。這才是修煉太極拳的正道。 


 


【三】 欲問知行何為準修煉任何一種功夫,都必須具有恆心毅力,以排除萬難的決心,才能及於照標準;而「法、才、地、侶」四大條件也是缺一不可。一、法:是指修煉的法門,法門不對,修煉無論多久,總是白煉。二、才:是指個人的資質條件,稟賦之外還得加上三分傻勁,腳踏實地,努力修煉。三、地:是指環境,包括生活條件、時間等等。四、侶:是指拳伴。除了推手、對待需要個拳伴外,練拳是件很辛苦的事.,有個好拳伴能隨時互相切磋,互相鼓勵,往往能收事半功倍之敢。四大條件愈齊全,修煉有成的可能性愈大。 


 


【四】 注意事項無論光碟、錄影帶、或是書,只能在太極拳的教學過程中扮演介紹性的角色。光憑這些並不足以使人學會太極拳,它只是提供太極拳基礎的觀念,太極拳修煉內容的介紹,基本功操與楊家傳統老架子太極拳的教學示範,讓讀者能具備正確的判斷力,連用智慧去選擇心目中理想的太極拳。真正要練好太極拳還是得找明師口授心傳,再加自己努力鍛鍊方有可能。明師是對於修煉上一切都明白的老師,也就是對於太極拳的本體:拳理、拳法、實拳、實功都明白的老師。並不是有「名」的老師,因為有名氣的老師,實際上並不一定是「明師」。光靠運動鍛鍊並不足以使人身心獲得健康,充份的休息。足夠的營養扛。良好的生活習慣。適度的運動鍛鍊。這是使身心健康,益壽延年的不二法門。 


 


【五】太極長拳式序歌最後以王師子和所寫太極拳長拳式序歌引子中的一段話做為結論:「正法正功須口授,無師面命入門難,傳薪尤重凝夙慧,層層晉升並無玄,至理至言破蒙蔽,專憑書文落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