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想學太極 如何入手---老師極力推薦初學者必讀

很多人都想學學太極拳,一來可以鍛練身體,二來可以培養心性,三嘛還可以對傳統文化多一些瞭解,但是由於無人指導,不知如何上手,令人十分煩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給大家指條明路。


首先,請不要以為太極拳只有幾個套路,比比劃劃像健身操一樣簡單,其實不然,太極拳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學習它務必要報持長期學習、循序漸進的心態。如果一味急於求成、一蹴而就,不僅短期內難有進步,還會嚴重打擊初始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其次,學太極最好有老師指點,比如各地的武術協會和太極拳研究會,這裡的老師一般都有比較扎實的功底。在指點下學習有利於快速掌握太極的要點,避免少走彎路。而且不少朋友平時工作都比較忙,有的從早上8點到晚上9點,根本沒有多少閒暇時間。這種情況下有人指點,學習就方便得多。當然,如果實在不願意找或者找不到老師,就直接去公園,因為在早上4點到8點,一般都會有人在公園練。


最後,推薦一下學習的計畫安排。不少名家總結自己的練功心得,提出了五步練習法,新手朋友如無高人指點,鑒以為用還是可以的。具體有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掌握功架的階段,要求立身中正。立身中正,顧名思義就是在走架子的運動中,身體豎好,中正不偏,不可前仰後合、左歪右斜、挺胸腆肚和彎腰駝背。初學階段必須要慢,只有慢才能有時間靜下心來體會和掌握住拳架所要求的身法


第二階段改架子階段。所謂改架子就是改正自己在練拳過程中不符合拳理要求的姿勢,使之走向正確。每一動勢,先問自己,身子是否豎起來了?重心把握好了沒有?周身協調好了沒有?虛實做夠數了沒有?每勢是否按照起、承、開、合的步驟做了。


第三階段走架子的階段。走架子過程中,不可以架子順了而精神懈怠,要提起全副精神、全神貫注,利用架子的順隨逐步加強練拳的力度,此階段要多磨練、細磨練,練精、練細、練靈、練出對敵意識,為了找到所要得到的感覺,此階段仍然要慢,在慢中找到技擊意識和感覺。


第四階段技擊階段。此時的練法要逐步將精力轉移到增強敵情上來,每一動勢問自己,對手用大力擊來,我何以對之?以何迎之、勝之?也就是說,對手擊來我怎樣用太極身法拿住敵人,控制住對手


第五階段無畏、無敵的精神境界階段。古拳譜說:練功一日、技精一日。又說:功彌久而技彌精亦。現在的練不是原來的時時勢勢依規矩的練,而是一種更高境界的依規矩、破規矩,破規矩、還要守規矩的練


雖然這些都是別人的精髓、肺腑之言,但是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體特點,思維習慣,所以歸根結底只有最終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練拳習慣才是最可取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各位堅持訓練、不斷摸索,就會功到自然成,成為名副其實的太極大師


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太極劍九大劍式整理 98.09.28

***感謝小汝的熱情協助, 才使得九大劍式完整紀錄與分享!!




















































































































楊家太極劍九大劍式心得整理
起訖時間: 2008.3.8 ~ 2008 
主要劍式劍式分類劍式動作分解蘇老師特別強調之重點備註說明
1. 持劍劍式 持劍式-->內捲左後提帶平肩(目光向前)-->後劈壓帶前撩(目光放遠)-->轉腰挑劍--> 沉肩墜肘攪劍(垂直)-->平肩點劍-->前指射雁-->轉腰盪劍後刺-->提帶向上大魁星-->轉腰後帶劈劍-->內捲平行往前提帶前劈 [Repeat]* 太極劍為心與劍之結合(收放脊肩一線心)
*
氣要沉, 目光要放遠
* 射雁要有向前向後之張力
* 沉墜攪劍是利用槓桿之原理
* 大魁星劍尖不可往下掉, 順提上帶是由肩胛來往上前帶, 手肘不可以提早彎曲
* 不用肌力去拉劍, 要用氣感去帶劍
 
2. 追風劍式1.野馬跳澗提腿崩劍-->蹬腳-->跨欄平刺空中崩劍(10公尺)-->右弓步平刺-->起身崩劍-->懸崖勒馬-->左上步平刺-->提腿崩劍 [Repeat]*正面躍起()
* 在空中躍起時崩劍, 不是落下才崩劍
追風劍式步子的起落 要領: 
(1) 
分為半步與一步兩種
(2)
跨提起再把踝關節鬆鬆放下
(3) : 腳跟; 退: 腳掌  (一進一退對練, 速度要一致)
(4)
劍提/跨提時間一致
 2.鯉躍龍門側面躍起-->點劍 [Repeat]* 側面躍起(不必高)
*
靠身腰和尾閭盪起來
* 右腳跟不觸地, 左腳即躍起
* 點劍的支點應在劍中間, 不在握把端
 3.靈貓捕鼠提腿崩劍-->蹬腳-->騰空攪劍-->落步下刺-->跨左腳平刺 [Repeat]*正面躍起()
* 刺法區分: 魚鱗刺(由下而上)與袒腹刺(由上而下)兩種
3. 穿梭劍式 持劍式--> 穿梭刺劍-->烏龍擺尾-->提劍-->鯉躍龍門-->刺劍(如扇通臂)-->7.外轉平腰持劍-->8.穿梭刺劍 [Repeat 4次後回到正面]
  
4. 掃葉劍式1.進步邊攔掃直上左右抽攔: 持劍式-->左沉身-->外轉豎劍 起步落劍-->右斜前上步揉胯 右平腰抽攔(左劍指平腰帶開)--> 外轉豎劍 起步落劍-->左斜前上步揉胯 左平腰抽攔(左劍指前額上方) [Repeat]
1.外轉起步落劍, 上步抽帶
2.右邊豎劍:劍刃朝己落劍劍尖朝右斜前方, 左邊豎劍: 劍脊朝己 落劍劍尖朝左斜後方
3.膝與胯平( 與左右滑刀同)
4.
劍抽攔之停止點在與前進方向垂直線上
低位---對方肚臍位
 2.退步跨攔
(
獅子搖頭)
直退左右抽攔: 側劈平肩-->揉胯直退帶劍平肩  右抽攔--> 右豎劍-->落劍起步 提左腿直退 -->揉胯直退帶劍平肩  左抽攔-->左豎劍-->落劍起步 提右腿直退 [Repeat]1.起步落劍, 退步抽攔
2. 右邊豎劍:劍刃朝己劍尖朝右 , 左邊豎劍: 劍刃朝己劍尖朝左
3.高樁步
高位---對方脖子
5. 落花劍式1.前進落花式持劍平肩-->左後劈-->右腳外轉-->壓劍左腳直上步-->往前揉胯提劍前撩-->往後揉胯右後劈-->壓劍前揉胯左腳外轉   -->帶劍提右腿直上步-->往前揉胯提劍前撩-->往後揉胯左後劈-->壓劍前揉胯右腳外轉   -->帶劍提左腿直上步-->往前揉胯提劍前撩 [Repeat]劍必須近身提帶, 並靠前腳外轉而能往前撩劍 
 2.後退落花式持劍平肩-->左後劈劍-->壓劍右腳後退步-->往後揉胯提劍前撩-->往右後劈-->壓劍左腳後退步  -->往後揉胯(右腳尖轉正)提劍前撩-->往左後劈---> 壓劍右腳後退步-->往後揉胯(左腳尖轉正)提劍前撩-->往右後劈 [Repeat]如倒攆猴之直退方式 
6. 磨盤劍式1.乳燕歸巢持劍平肩-->移右提左腿直退內捲劍刃向上-->向左後側揉胯回身提劍上帶望月(回身提帶)-->磨轉雙腳跟揉胯向右回身轉劍雲帶指鹿(回身雲帶)-->伸臂平肩揉胯向左回身左訣上架轉右臂劍向下外格(回身外格)-->提左腳跟填胯右劍向後蓄勢-->提右腿向左順勢轉身270(轉腳裙攔)-->右踐上落步收劍平腰左訣落前指-->直上左步併右步提劍前刺(回持劍式)
1.回身提帶與眉同高,目視劍尖
2.轉腳裙攔,劍形臂形不變,以劍尖帶轉,以左腳跟煞車
 
 2.風掃梅花提左腿直退內捲劍刃向上-->向左後側揉胯回身提劍上帶(望月)向後劈劍同肩高-->向右揉胯回身提帶(指鹿)雲劍-->壓劍提右腳跟填胯-->提左腳向右順勢轉450(壓腳填胯轉腳)-->落左腳直上步併右腳平立同時轉劍握向前平刺(回握劍式)轉身時以腳尖轉腳跟煞車,腿要收提膝平,並注意轉時身體不能高起來 
7. 抹雲劍式1. 撥草尋蛇下盤斜胯步前進: 等魚式-->提右腿斜上-->低揉胯 --> 外攪右前平擊到位--> 身腰回正(胯不動)-->右沉身 提收左腳跟步回劍-->左斜上 低揉胯 --> 外攪左前平擊到位-->身腰回正(胯不動) [Repeat]
1.以腳底磨擦力, 牽動腰脊與劍的回帶
2.以飛刃(劍的前1/3部分)來撥草
3.上步時, 劍尖要朝向將斜胯之方向
4. 因為身體擺盪之慣性原理, 故要將身腰緩慢回到正位, 此時劍亦要回正
 
 2.迎封撣塵右沉身-->提左腿  斜上步揉胯-->往左前上撩擊撣點到位-->左沉身-->提右腿  跟步回劍-->右斜上 揉胯--> 往右前上撩擊撣點到位
勁道由腳底傳至劍尖 
8. 輾輪劍式1.前進車輪直上繞環刺劍: 提左腿大魁星-->伸蹬左腳-->踐落左腿-->左下繞環刺劍--> 提伸蹬右腳-->踐落右腿-->右下繞環刺劍 [Repeat]1. 劍與手臂保持90度繞環刺劍
2. 左手劍訣配合順身面擺盪
 
 2.後退車輪直退繞環刺劍: 提左腿大魁星-->直退左腿(倒攆猴)-->左下繞環刺劍-->直退右腿-->右下繞環刺劍 [Repeat]  
9. 拂柳劍式1. 前進拂柳持劍式-->左沉身-->外轉落劍左下格-->右腿直上步-->外翻劍-->往前蹂胯, 順步前劈平肩-->右沉身-->外轉沉劍-->左腿直上步-->右後提帶盪劍-->後刺平肩-->內捲提帶  轉身肩劍-->往前蹂胯  拗步前劈平肩 [Repeat]1. 前劈平肩: 劍握把先往前抽, 再輕輕放出去(), 與扇刀不同
2. 左手劍訣配合順身面擺盪
 順拗步交互往前劈劍
 2.退後拂柳持劍式-->右沉身 外翻劍提挑-->提左腿直退  落劍左下格-->轉身往後揉胯  左後刺劍-->外翻劍提帶  往前蹂胯  順步前劈平肩-->往後揉胯 提右腿直退-->沉劍轉身 右後提帶盪劍後刺平肩-->內捲提帶  轉身肩劍-->往前揉胯 


2008 教師節餐會照片










時間: 2008年9月27日


地點: 柳營劉家古厝


拍攝者: 順子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守中




老子第五章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遺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太極拳說:


(一)、天地一也,因人參與而有仁,仁者二人也,兩端,但一體同之,故仁與萬物同在與百姓同存,生生不息,仁者,生命之表徵,是一生活歷程,是生活世界,歷史總體的生命核心,無仁則生命無以延續,世界無以運化,歷史總體無法形成


(二)、R=EICOS θ------實功           X=EIS I N θ-----虛功


P=P R j x     R=EICOS θ   守中時θ=0° COS θ=1


  R=EI能量最大















R   天地事功 (X軸)








X   天地德性 (Y軸)  ------ 如上圖


 


       天地無角度,不偏不移,所以橫遍十方,故有無限之能量,潤澤萬物而永不耗竭,故天地仁而不仁,不仁而仁,以萬物為芻狗


J 為虛軸,代表道德本心,天地垂直縱貫乃垂直立於十方世界 θ=90°


S I N θ=1 j x=EI 道德本心之能亦無限


故天地之間有無限之立體,虛氣相印,猶如橐籥,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故能生養天地萬物,以萬物為芻狗,不生自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地間乃無處不守中,萬物置於天地間,則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以百姓心為心,故亦無限,故聖人仁而不仁,不仁而仁,以百姓為芻狗,守中無為,能量無限,生養百姓,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各得其所,各生其生,聖人垂拱而治,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三)、太極拳半手拳也,全身關節,節節放鬆,處處留虛,身如橐籥,行運間立身中立,不偏不移,鬆其身,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屈伸開合聽自由,故動而愈出,源源不竭,如長江大河無止息,身心裡外相合一致,能量充擴全身,無需言詮.故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無過不,及守中自然,立身中正,不偏不移,無極而太極,故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全身如籥般,用之不勤,綿綿若存.不偏不移,執兩用中,允執厥一不可說,不可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四)、P=EICOS θ  t  j EIS I N θ


1、當θ= 0 °時,表示學習者要有歸零的心,心境隨時歸零,放下,心中毫無偏見,則能和光同塵,身心如海綿般,可以吸納一切的能量,融合了各家理法於自身,才能去蕪存精,由技入道


2、當θ= 0 °時, P=EICOS θ=EI


人在運化作用上才能展現最大的能量輸出,故身體要立身中正,行運間要不偏不移,當θ有了角度時,則P<1,不能發揮最大的功能,所以拳論上要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就是告訴我們要守中,立身中正,不可造成俯仰倚靠以中心推動重心太極拳才能支撐八面,四平八穩,發揮最大的功效


3θ=90 ° 時, COS θ=0   S I N θ=1


表示縱貫的能量,此能量是一無形的虛能,吾稱為道德涵養,道德涵養是自身的內在修為,是本心的朗現,道德涵養愈高代表了吾人內部生活淨化和自我認識的愈顯著.有了歸零的心,崇高的道德修為,經由生命的復歸活動,才自覺到生活有無窮無盡的寶藏


90度的縱貫昇華及0 °的橫攝事功,是一種真修真練的實踐辯證,是裡外兼修且全體大用的太極藝道一體的體用論.


太極拳體用大全得以善遂而成,須以橐籥之動,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是一個實踐的辯證歷程,非由思維想像而來的,故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如實練之


 


蘇老師 于20051011日初稿完成 1,153


 


太極拳法自然本體说

l)效法自然


道家以老子的本體說作為認識論的基礎,認為萬事萬物皆生於,認為人、天、地、道的關係是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則是順乎自然規律而自成法規的,這就是老子說的道法自然。武當拳功在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強調自然,且強調效法自然,也就是說武當拳功視效法自然與否作為區別其他拳派的本質特徵之一。效法自然作為築建武當拳功理論和技術體系的根基,主要表現為:返樸歸真、太極圖式、五行變化等。


武當拳功的每一進程,都與模仿生物、非生物的結構、形態、性情、能力發生著密切關係。遠在戰國時期,以搖筋骨動肢體和調節呼吸來鍛煉身體的導引術,就是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模仿鳥獸動作而達到延年益壽功效的。東漢末年華陀的五禽戲,是模仿虎的前撲、鹿的伸頸、熊的臥身、猿的縱躍、鳥的飛翔等形象編成。六朝、唐時,導引氣功有了重大發展,一些文人、道徒根據前人經驗又創造了八段錦十二段錦,從武當武功的導引術-五禽戲-易經筋-八段錦-內功圖說-太極拳的整個體系來看,自然界各種生命現象特點的模仿是發揮其健身效能的奧妙。


武當拳功在其形成和發展中,遠取諸生,近取諸物,像其形,取其意,學其長,利其用。這種對生物、非生物從動作、器械、名稱、方法、特點等全方位的仿效,正是返樸歸真的和諧現象,是武當武功對道家天人合一觀念的運用。天指自然,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活動只是順乎自然。順乎自然之運行規律者才能生存和發展。練習生物和非生物得以延伸的合理動作,求得與自然的同步和諧統一,使人這個因數,溶於大宇宙眾多因數的運行之中,才能獲得永恆的存在。仿生返朴是武當武功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在模仿和改造中又創造了人類極大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了人類適應自然界的辦法和技巧,反過來能動的改造自然,成為自然的主人,這種主動性的力量,只有人的智慧可以實現。


太極拳拳名為太極,實無極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而合也中國的《易傳》把天地未分的原始統一體稱為太極,太極即是宇宙的本根,天地萬物的根源。 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指出: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太極的一動一靜而產生了天地萬物,描繪了一個乙太極為中心觀念的宇宙發生圖式。拳名太極,就是以拳來體現人與自然的合一。所謂拳為小道,而太極大道存焉。即拳為道,道在拳中。練拳的過程,也是人與自然求和諧統一的過程。


形意拳以心意誠於中,而萬物形於外的自然統一觀為基本理論以三體式為功,五行為法,十二形為拳。三體式是形意拳的基本樁式,也稱三才,即天、地、人,視人體的上中下、頭手足而言,即融貫天、地、人為一體。五行拳法即以劈、崩、鑽、炮、橫。五拳按自然界的五種屬性金、木、水、火、士五行相配,劈拳之形似斧,性屬金;鑽拳之形似電,性屬水;崩拳之形似箭,性屬木;炮拳之形似炮,性屬火;橫拳之形似彈,性屬土。並以五行相生相剋的變化規律來說明拳法變化,以拳來體現人與自然的合一。


(2)拳術整體


武當武功之奧妙,在於重視身心合修之練拳效果,這是宇宙整體觀在拳術整體中的具體運用


武當武功極重淨化精神,認為先以心使身,再為身從心。練拳功首先要心靈淨化,排除雜念,具有超脫世俗紛爭的意境,這叫做收心,也叫入靜。只有收心、入靜,才能在練拳中精神貫注,意識集中,從形體活動中去貫勤肢體和改變氣質、充實心府,達到端莊品格操行、增強體質的效果。


太極、形意、八封等諸種拳套更強調內功外修,認為人體是武功的載體,武功的強弱與武功載體的強弱是密切相關的。載體又分內外兩方面,外部強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卻是內部強壯——內壯。內功外修的實質,就是要達到內壯並從而達到整體強壯的目的。


武當各家各派對於氣的理解,賦予的涵義及如何練氣,雖不盡相同,但一致認為練氣是達到身心合修的基本條件。拳家們認為,有氣則生,無氣則死,氣盛則生命力強,氣虧則生命力弱,要健身養性,必須修煉人的生命根源基礎——氣,以增強生命力,這是最根本的,這種從內到外,再又從外到內的往返,從而達到完善人體這個小宇宙,進而體認宇宙萬物的本——元氣的生命價值,促進精神、肢體、臟腑符合生命的自由運動。


拳術整體還表現在構建武當武功技術的各種要素和環節上,從動作看,均需丹田帶動,由腰而胸、而背、肩、臂、手。武當武功形體運動中的伸縮、起伏、翻轉、俯仰、回環的變換方法,可以說是以腰為軸的運動方法,腰是上下肢的總樞紐,身體依據技擊特點變化時,固然要
以動作的技擊要求來動形體,但不管千變萬化到何種程度,總是以大軸帶勁,以髖、胸、頭、四肢為表現來完成的,這是武當拳功飽滿流暢,自然協調,完整合一的基礎。


武當武功既強調形體活動的程式性,亦重視韻律的合理性,韻律不同於武術動作的節奏,但又寓在其中,有區別又有聯繫。在武當武功動作中含在神裡形間,神的韻昧,形的格律,既是無形的,又是有形的。韻實質為內在感情,形指身體運動的規律,無韻則僵化少律則無準則。具體來講,律是針對動作的起伏、幅度、範圍、時間及相互關係而言的,如逢開必合、動中有勢、擰中寓傾、轉體留身、動中求靜、身法迂回及塑形有線的規律等等都是律的體現,違背了這些規律就失去了拳術的整體性。


是實現律的內在感情,就是意念活動,是律的先導沒有對動作整體實質的深刻理解,要使念動的感覺準確無誤是不可能的。例如刺劍、劈刀的動作,都應有觸到實物的實感。刺者伸,劈者夠就是身體觸到實物的要求,這種觸物感就是意境。武當武功的動作均帶有攻防含義,要使攻防含義在形體練習中體現,首先要在內在感情上下功夫,這也就是常說的要有二感:即理解技擊性體會實感,理解力學律動體會節奏感。只有從韻律上下功夫,才能做到內景和外象的整齊劃一。


總之,腰為軸心,韻律合理,進一步體現了武當武功的內外、上下、攻防、整體合一,法自然的特點


 


源自: 武當師行功夫館 http://www.wgdf.cn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9月25日蘇清標老師講座

 


蘇老師太極拳講座 ,歡迎參加


主辦:長榮重工太極拳社


題目:太極拳本體


時間:9月25日(四) p.m 6:30


地點:台南縣鹽水鎮八德路66號


電話:06-6520066


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劉昊老師 記 華步庭憶舊--懷王老師(太老師)

引用自:  太極拳--這是邱教授家族的太極生活部落格


敝人雖不認識劉老師, 但從他回憶華步庭點滴之文章, 可以對王老師/華步庭對楊家太極拳之歷史貢獻與發展可以有多一點的了解...


華步庭憶舊--懷王老師 劉昊


華步庭
華步庭是王老師子和先生住家所在,也是王老師教拳最久的地方。從民國四○年代至八○年代初,由車水馬龍的羅斯福路,曲折的轉到浦城街的小巷,每當華燈初上,在一溜圍牆的日式宿舍前,人們或許會聽到砰砰的撞擊聲響,那聲音就像是有什麼東西,迅速地被拋擊在榻榻米之類的墊子上。來來去去的人們,大概很難猜到,圍牆中正有一群人在練著太極拳中難得一見的「發勁」。
如果有幸進入庭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個四十多平方公尺的小庭園,東、北兩面是以松木板為頂,上覆油毛氈跟石綿瓦的練功迴廊,南面則是「發勁架」,兩面迴廊交會處,供奉著王老師的老師--呂太老師殿臣先生的神位及遺像,神位頂端懸著王老師手書的「法統頌」,神案前的梅仔木樑椽下,高懸著一塊木匾,上鐫三個綠色大字--「華步庭」。
「華步庭」義取范仲淹道服贊:「虛白之室,可以居處;華胥之庭,可以步武。」莊子人間世說:「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室,喻心,心能空虛,則純白獨生,引申形容清靜的心境。杜甫有詩言:「虛白高人靜,喧卑俗累牽。」華胥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理想國。典出列子黃帝:「(黃帝)晝寢而夢,遊於華胥之國…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大殤;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劉克莊詩:「夢入華胥國土來,咍臺不省夜何其。」以此名庭,王老師的胸懷素志也可略窺一、二了。
「華步庭」是民國三十六年王老師奉派至台,直接自日本人手中接收的。最早臨街是水泥渣子空心磚的短牆,半段向裡傾斜,隨時有崩塌的可能。兩邊與鄰家相隔,則是半朽的竹籬笆,風小就颯颯的叫,風大就使勁的搖。一天夜裡,狂風暴雨把牆吹倒了,竹籬笆也全都趴了下來,造成小庭園極大的破壞。王老師於是親自繪建築圖,選擇採購材料和應用工具,帶著學生及工匠,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的建造出這個風格獨特的園子。有了場地,練拳的人也漸漸多起來。一天王老師的師兄蕭師伯錦城先生到院子裡來,見到那麼些人認真練呂太老師傳下來的楊家老架子太極拳,心情非常愉快,就說這個院子總該有個名稱才好。幾經斟酌,也曾考慮過「步武庭」的名稱,最後才確定了「華步庭」的名字。並且由王老師
利用水泥工的鏨子,把這三個字刻在一塊大磐石上,之後又刻了塊木匾。然而花開花謝,幾經風雨,四十多年過去,華步庭竟在政府收回公有房舍的一紙公文下,王老師在垂暮之年被迫他遷,華步庭也被推倒,任令荒蕪。
在王老師教拳講拳的年代,小園子裡,總有約莫十來個老老少少的人們,或打拳、或站椿,或正在「發勁架」前練習「發勁」。提了好幾次「發勁架」,發勁架是什麼東西呢?原來太極拳要入門就要懂勁,
在沒有發勁架之前,太極拳練習發勁,頂多只能把人往牆上打。人撞牆,那個難受不在話下,偶爾甚至不免受傷,自然就增加了練習的難度。王老師為了解決練拳者的困難,於是根據力學原理設計了木頭架子,綁上榻榻米,用以保護被「發勁」出去的人。如此一來,不僅被發的人安全無虞,也舒服了許多,能嚐嚐「勁」的滋味,練練「懂勁」的人也就多了。
至於什麼是「發勁」,說來話長,只好有機會再說了。但只要看看練發勁的兩人,一塔上手,靠發勁架的一方,便被轟然一聲,彈上了榻榻米,那就夠震撼的。是啊!幾十上百斤的人,為什麼能在發勁者一哆嗦間便飛了出去呢?王老師教拳趣事極多,只能以「神妙」來形容。例如:有時同門,練了半天,老使不上勁,王老師下場示範,一邊演示,一邊講解, 一邊抽煙,眾位師兄不論如何出手,老師談笑間便將之拋上了墊子,老長的煙灰既不掉下來,也從沒看到煙燙到過誰的事。太極拳講究「內練精神,外示安逸」,王老師可以說是作了最好的顯影。
王老師的發勁不僅自己發得瀟灑從容,教學生也教得出神入化。每每同門在發勁架前練了半天,就是沒辦法將對手發送出去,老師在旁一站,講一兩句竅門,手往發勁的同門身上一放,馬上有若神助,對手應聲「上架」,發勁的人也立刻有「茅塞頓開」之感。但功夫就是功夫,功夫不深,領悟不夠的,往往來的快去的也快,三兩次後就走了樣,王老師總是很有耐心的鼓勵道:「不要灰心,一個字--練」。
更妙的是,後來有同門練槍,因為時間尚早,老師還在屋內沒有出來。二位師兄槍來槍往,我們看得眼花撩亂,啥是啥都還弄不清楚,只聽得老師的聲音自屋中傳出來:「不對,不對」,「再來」,「這個有意思」…恍如目見。


露禪學派
王老師到台灣後,最初只是自己在植物園練拳。別人請王老師教拳,老師總是謙虛的說:「不會教,也沒有自信去教。」直到民國三十八年,浙江省府主席沈鴻烈將軍至台。王老師感念沈將軍為呂老師辦理喪事,前往拜望致謝。言談之間,沈將軍站起來打了個左右雲手,又請王老師打個雲手給他瞧。這一瞧,就瞧出了王老師雲手內涵的豐富。沈將軍於是對王老師說:「呂老師一生忠義,武功純正,怹的傳統不可淹沒。」言下之意,當然就是勸王老師應該把呂老師的絕藝傳下去。這段話,給王老師動念教拳,起了極大的激勵作用。不過一想到呂老師不只一次說過:「這個年頭兒,教人練拳,可說比練兵還不容易。就拿給人說拳架子來說吧!大而化之,自己心上過意不去;處處嚴格,人家又怨受不了…..」不免又猶豫起來。幾經躊躇,終於給自己訂了這樣三個原則:
「第一,拳還是可以教,但是絕不向人宣傳推銷,作拳販子賣拳;教拳要論緣份,還要看對象,彼此不能勉強。
第二,教就教楊家拳的老架子,照老規矩教;用常用的詞講,不違背原有古義,也不排除科學用語,總求說得讓人了解。
第三,嚴守學術立場,從真、從善、從充實(孟子:充實之謂美)上去定分寸;重義理,避空談不作鄉愿。」
自此以後,王老師陸陸續續在軍方、樹林酒廠、台北酒廠、菸場、台視等單位教拳。經過多年的教學,王老師覺得「太極拳若不現代化、學術化,就沒有方法杜絕它不庸俗化。不把它交到體育學者手裡,就沒有希望不看著它江湖化。」這才又接受師大體育系,文大體育系的邀聘,給學生開太極拳課。接著台大、淡大、台北工專、實踐家專、清大、中原大學、中央大學等校也都組織社團、鑽研學習。
除了實際的教學,為了太極拳現代代、學術化,王老師更在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十日發表《太極武藝和露禪學派》 一文,指出「從太極武藝的成熟和發展上看,王宗岳先生是繼承了古聖先哲的智慧結晶,汲取了各家的精神,而綜合集成了太極武藝理論體系的首要人物,也是指引後學確認正門正宗,以進入正途修練的第一人。」「而楊露禪先生是繼宗岳先生之後,飽和了太極武藝應有的項目,表證了太極武藝的高超,確立起教材教法的規模,擴大了太極武藝的傳習空間,以發揚正功、正法、正果,而光大正門、正宗、正統的第一人。」
而今後太極武藝的研究,應該在力行修練的基礎上,以哲學上現代的觀念,剖析認定太極武藝理論與實際的哲理體系;以生理學、醫學、衛生、體育的理論與實際,論證太極武藝健身養生高度功效的方法;以物理學、人體機動學等的知識,尋求太極武藝技擊上的法術;以現代教育有關科學的知識,分析評斷太極武藝傳統的教材教法,以社會時代的需要,重新評定太極武藝的價值。
所以特別提出「露禪學派」以開展新的局面,並且明白的告訴大家:
「露禪學派,就是對於太極武藝,在發揚光大意義之下關於學術的精研闡揚與皈依參修的結合。」
「露禪學派的學術,是以太極武藝為中心的學術,同時是以發揚藝道三極的精神,而作用於人生行為為目的的學術。」
「露禪學派的學術,凝聚在各種武藝科目的教材編訂上,教學內容上,教學目標上和修煉下手上。」
因為太極拳本來是由太極的性理所醇化產生的一宗優異絕倫的技擊,但更深一層說,太極拳更是一門人生修養上變化氣質的道法。修煉純正的太極拳,根本上是提高個人生命中生魂、覺魂、心魂三種靈根的品質。而修煉之間也需要不畏艱難的高品質心懷。(案:生魂即生長生命的靈根,覺魂即人體感覺的靈根,心魂即心意行為的靈根。見王師子和先生的《修煉純正的太極拳》一文。)如此一來,當然要以開創學派的態度繼續研究實驗,才能發揚太極武藝。
由於王老師這一主張的提出,太極武藝的天地廓然廣大,猶六經之開生面,盤皇之另闢新天,不再拘於代代傳述某家私學,而鎔鑄哲學、美學、生理學、醫學衛生、體育、教育、技擊諸學於一爐,再開閎肆。而王老師實為這一學術輯正門、正宗、正統之藝,廣藝道三極精神之法,作用於人生行為以濟渡,落實於拳槍劍刀各種武藝科目,涵化實踐的第一人。而王老師也將這些思想觀念結合理論與實際,輯集為《太極拳涵化文集》《太極實拳三十六式類──類型式措定靜姿身形影像》二書。


國語教育
王老師除了太極拳理論與實際提升之外,還做了一件在今天鮮為人知的且不時興的事--他是台灣省國語運動的策劃和實際業務推動的人。行政院研考會的研究報告曾指出:台灣「經濟奇績」的創造,國語推行的成功是一個主要因素。目前台商赴大陸經商「語言通行無礙」也是遠勝日商、韓商及香港的廣東商人的原因之一。
往後,僻處海隅,以閩客語言為主的兩千多萬人面對十三、四億在大陸的中國同胞強大的競爭壓力,若非國語推行有成,語言通行無礎,不僅不足以與聞中國之事,即使想偏安自保,恐怕亦多所困難。
台灣國語運動的推行成功,固有賴於領導國語運動的吳稚老以及專家學者如蕭迪忱(家霖)先生的精心擘劃,確切指導,而真正居功厥偉的,厥在實際推行的--王師子和先生。王老師生當民元鼎革之際,眼見新舊交替,深感中國歷來著述:見道之作,固然不少,而浮言虛飾,既蔽性情,又掩真理者,尤其泛濫。面對歐美科技超前,舉世競爭的今日世界,「中國文化不用科學方法與科學性的語言來整理,將使得後人不能認識中國文化的精深與價值。」
所以有擔當、有責任感的知識份子,一個重大的任務,便是使自茲以往的全國國民達到「言文一致」的境界。什麼是「言文一致」呢?簡單的說,就是--「能想的都能說--都能表現在語言裡,能說的都能寫。」因此這種語言,「必得講究用辭,講究造句,講究語句與語句連繫成章法,講究前後排列,講究佈局清楚」,以免「說些自己未必懂,而別人絕聽不懂的話,誤了正事。」有鑒於此,民國二十一年,子和師以弱冠之年,在山東民教館工作,即邀集一群朋友,以語文教育為中心,推展生計教育,政治教育,健康教育。希望由點而面,全面推動山東省的民眾教育,達到改革社會的功效。
此一工作,與當時南京陶行知推行改造鄉村生活的曉莊中學,河北定縣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山東鄒平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遙相呼應。五年之中由基礎之初奠,迅速擴大績效。不幸,民國二十六年,日寇侵華,數年經營的語文教育基地,毀於一旦。民國二十八年夏,王老師由貴陽到重慶,參加軍事委員會後方勤務部政治部的傷兵教育工作。輾轉奔走,艱險不避,勞怨不辭,足跡遍及全國十二行省。先生始終未放棄語文教育的研究與推行。民國二十八年到二十九年期間,即在四川瀘州和江安的榮譽軍人教養院教不曾讀書的榮譽軍人們,從注音符號起,學到能讀書看報。
民國三十年春,王老師應邀至推行國語教育的大本營--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專心致力於國語教育事業。其時民國的國語教育,雖於民國元年七月十日,在北平由教育部召開了「臨時教育會議」,並於八月七日通過了「採用注音字母案」。民國二年二月十五日,「讀音統一會」又依章炳麟門生馬裕藻、朱希祖、許壽裳及錢稻孫、周樹人之提議,以為「統一讀音,不過改良反切,故以合於雙聲疊韻的簡筆漢字最為適用。」
通過章炳麟創例「取古文篆籀徑省之形,以代舊譜」的「注音字母」。「讀音統一會」閉幕後,因政局變動,教育部總次長易人,全案也就束之高閣。直到民國七年「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在杭州開會,提出「請教育部速定國語標準」,教育部方在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正式公布注音字母。
民國八年四月二十一日,教育部成立「國語統一籌備會」,十七年秋籌備會改組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民國二十一年,教育部公布國音標準字彙,由趙元任先生灌音製片。民國二十四年八月,「國語統一委員會」改組為「國語推行委員會」,旋因抗戰軍興,會務停頓。直至民國二十九年六月,始在四川重慶陪都恢復會務工作。所以王老師之至,正所謂百廢待舉之時再加上中日交鋒,我以弱搏強,焦土以戰,其中艱辛,不言可喻。
由於王老師學有素養,既能「耳目頭腦並用去求深入的認識問題,又能計劃推廣國語教育的展進」(語見王老師《抗戰時期我在重慶所見的何容》文),所以很受當時「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吳稚輝先生的倚重。稚老並題「安危須仗此群才」斗方以贈,期許之深,寄望之殷,也就可以想見了。
民國三十四年九月,日本投降。十月先生在重慶,接到教育部應台灣省行政院長官公署之請,支援赴台協助推行國語教育的命令,與魏建功、何容二先生,在三十四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發,直到三十五年一月十六日才到抵目的地。由於大戰剛結束,舟車不便,大家只帶了簡單的行李,書籍資料均無法多作準備,便赤手空拳的來台,幫助被迫以日本話為國語的台灣同胞,恢復說中國國語。
辦大事以集才、集勢、集氣為要。因此在台推行國語,必須有組織才能創建全面的事功;必須有幹部才能廣收實效;必須有理想、有目標、始能步調一致,克竟全功。因此,王老師等三人抵台後,隨即組成「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魏、何分任正副主任委員,王老師則任委員兼宣傳組長。另在台中縣、台東縣、新竹縣、高雄縣、彰化市、嘉義市、高雄市、屏東市等八個地方,成立「國語推行所」。
推行所設主任一人,由縣市長兼任;副主任一人,由縣市教育科、局長兼任;另設推行委員三至七人,擔任傳習和推行國語的事務;又幹事一人,由推行員兼任。組織初定,就得有實際推行的人才幹部。台灣光復之初,國語推行的人才幹部遴選殊為不易。就地取材固甚困難;引進外來之教育人員,對國語之認識亦難達標準。更何況此乃「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轉移一代風氣之大事業,所需要的人才,一個兩個固不夠用,一種兩種亦不夠用,必須有一批人共同奮鬥,不達目的絕不休止。因此必有少數身體力行者,為之倡導,以氣類相聚,作育培養,使無才變有才,小才變大才,各有其用。
以是之故,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一面編訂教材在台灣的電台作讀音示範廣播,當時全省一千四百四十所學校,都分別請任課教師,每天早上六點,集中到學校收聽廣播,而後再現學現教的給學生上課。
另一面,又以考試方式,遴選以國小教師為主的國語推行員,工作期間並適時予以短期講習,務使其理論與實際兼具。在齊一步調方面,根據兩綱四目十件事的國語推行工作方針,確認了普及化以廣其道,學術化以尊其道的意義。並依據「全國國語運動綱領」提出了「台灣省國語運動綱領」,以適應地方的特殊性質,響應中央對全國的領導。在實際推行方面:由調查研究,編輯審查,實驗、諮詢和訓練宣傳等工作,以期達到建立語政制度,增進語運認識,推動全面業務,充實工作人員,輔導國語進修,提高教學技術,培養社會風氣,創建理想效用的作用。至於推行細目則有:公務員語文訓練、國語教師的訓練、民教班的實施、國語教學觀摩、省縣及各鄉鎮市國語演說比賽、山地國民學校教師訓練等。這中間民教班國語演說比賽,更是使國語教育廣收宏效的重要環節。
凡此種種,由理論樹立、方針擬定、教材編撰、乃至基層奔走,王老師無不躬任艱鉅,足跡所至,更是遍及全省各中小學校。然而先生不自是,亦不自伐。王老師所以能於人我之際看得平,功名之際看得淡,貢獻犧牲,行健不已,實服膺「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人生觀。以為人應以崇德廣業的心,過參與造化的生活。王老師嘗說:「我們做事要為理想、為信念而做,所以得失不能太重,任何苦惱、憂患、拂逆,怎麼來,就怎麼去適應。」「除死無大難」,「我立身處世,從不說假話,不說不負責任的話」,「我愛真理,重性情,永不改變」,「我的意志無法改變」。因此子和師寧無赫赫之功,而願做個「後知後覺」的宣傳家與實行家。


後記
民國九十二年八月初個人因病住院,入院前先去探望了老師,為恐老人家掛心,只說將出外幾天,回來再來看老師。不意院中忽接訊息,老師己於八月七 日駕鶴歸真。今值老師冥誕,亦為《太極武藝和靈禪學派》發表後三十年,回首近三十年相處,恍如一夢,中宵秉筆,隨思略誌所見所感,以為一時代之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