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劉昊老師 記 華步庭憶舊--懷王老師(太老師)

引用自:  太極拳--這是邱教授家族的太極生活部落格


敝人雖不認識劉老師, 但從他回憶華步庭點滴之文章, 可以對王老師/華步庭對楊家太極拳之歷史貢獻與發展可以有多一點的了解...


華步庭憶舊--懷王老師 劉昊


華步庭
華步庭是王老師子和先生住家所在,也是王老師教拳最久的地方。從民國四○年代至八○年代初,由車水馬龍的羅斯福路,曲折的轉到浦城街的小巷,每當華燈初上,在一溜圍牆的日式宿舍前,人們或許會聽到砰砰的撞擊聲響,那聲音就像是有什麼東西,迅速地被拋擊在榻榻米之類的墊子上。來來去去的人們,大概很難猜到,圍牆中正有一群人在練著太極拳中難得一見的「發勁」。
如果有幸進入庭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個四十多平方公尺的小庭園,東、北兩面是以松木板為頂,上覆油毛氈跟石綿瓦的練功迴廊,南面則是「發勁架」,兩面迴廊交會處,供奉著王老師的老師--呂太老師殿臣先生的神位及遺像,神位頂端懸著王老師手書的「法統頌」,神案前的梅仔木樑椽下,高懸著一塊木匾,上鐫三個綠色大字--「華步庭」。
「華步庭」義取范仲淹道服贊:「虛白之室,可以居處;華胥之庭,可以步武。」莊子人間世說:「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室,喻心,心能空虛,則純白獨生,引申形容清靜的心境。杜甫有詩言:「虛白高人靜,喧卑俗累牽。」華胥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理想國。典出列子黃帝:「(黃帝)晝寢而夢,遊於華胥之國…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大殤;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劉克莊詩:「夢入華胥國土來,咍臺不省夜何其。」以此名庭,王老師的胸懷素志也可略窺一、二了。
「華步庭」是民國三十六年王老師奉派至台,直接自日本人手中接收的。最早臨街是水泥渣子空心磚的短牆,半段向裡傾斜,隨時有崩塌的可能。兩邊與鄰家相隔,則是半朽的竹籬笆,風小就颯颯的叫,風大就使勁的搖。一天夜裡,狂風暴雨把牆吹倒了,竹籬笆也全都趴了下來,造成小庭園極大的破壞。王老師於是親自繪建築圖,選擇採購材料和應用工具,帶著學生及工匠,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的建造出這個風格獨特的園子。有了場地,練拳的人也漸漸多起來。一天王老師的師兄蕭師伯錦城先生到院子裡來,見到那麼些人認真練呂太老師傳下來的楊家老架子太極拳,心情非常愉快,就說這個院子總該有個名稱才好。幾經斟酌,也曾考慮過「步武庭」的名稱,最後才確定了「華步庭」的名字。並且由王老師
利用水泥工的鏨子,把這三個字刻在一塊大磐石上,之後又刻了塊木匾。然而花開花謝,幾經風雨,四十多年過去,華步庭竟在政府收回公有房舍的一紙公文下,王老師在垂暮之年被迫他遷,華步庭也被推倒,任令荒蕪。
在王老師教拳講拳的年代,小園子裡,總有約莫十來個老老少少的人們,或打拳、或站椿,或正在「發勁架」前練習「發勁」。提了好幾次「發勁架」,發勁架是什麼東西呢?原來太極拳要入門就要懂勁,
在沒有發勁架之前,太極拳練習發勁,頂多只能把人往牆上打。人撞牆,那個難受不在話下,偶爾甚至不免受傷,自然就增加了練習的難度。王老師為了解決練拳者的困難,於是根據力學原理設計了木頭架子,綁上榻榻米,用以保護被「發勁」出去的人。如此一來,不僅被發的人安全無虞,也舒服了許多,能嚐嚐「勁」的滋味,練練「懂勁」的人也就多了。
至於什麼是「發勁」,說來話長,只好有機會再說了。但只要看看練發勁的兩人,一塔上手,靠發勁架的一方,便被轟然一聲,彈上了榻榻米,那就夠震撼的。是啊!幾十上百斤的人,為什麼能在發勁者一哆嗦間便飛了出去呢?王老師教拳趣事極多,只能以「神妙」來形容。例如:有時同門,練了半天,老使不上勁,王老師下場示範,一邊演示,一邊講解, 一邊抽煙,眾位師兄不論如何出手,老師談笑間便將之拋上了墊子,老長的煙灰既不掉下來,也從沒看到煙燙到過誰的事。太極拳講究「內練精神,外示安逸」,王老師可以說是作了最好的顯影。
王老師的發勁不僅自己發得瀟灑從容,教學生也教得出神入化。每每同門在發勁架前練了半天,就是沒辦法將對手發送出去,老師在旁一站,講一兩句竅門,手往發勁的同門身上一放,馬上有若神助,對手應聲「上架」,發勁的人也立刻有「茅塞頓開」之感。但功夫就是功夫,功夫不深,領悟不夠的,往往來的快去的也快,三兩次後就走了樣,王老師總是很有耐心的鼓勵道:「不要灰心,一個字--練」。
更妙的是,後來有同門練槍,因為時間尚早,老師還在屋內沒有出來。二位師兄槍來槍往,我們看得眼花撩亂,啥是啥都還弄不清楚,只聽得老師的聲音自屋中傳出來:「不對,不對」,「再來」,「這個有意思」…恍如目見。


露禪學派
王老師到台灣後,最初只是自己在植物園練拳。別人請王老師教拳,老師總是謙虛的說:「不會教,也沒有自信去教。」直到民國三十八年,浙江省府主席沈鴻烈將軍至台。王老師感念沈將軍為呂老師辦理喪事,前往拜望致謝。言談之間,沈將軍站起來打了個左右雲手,又請王老師打個雲手給他瞧。這一瞧,就瞧出了王老師雲手內涵的豐富。沈將軍於是對王老師說:「呂老師一生忠義,武功純正,怹的傳統不可淹沒。」言下之意,當然就是勸王老師應該把呂老師的絕藝傳下去。這段話,給王老師動念教拳,起了極大的激勵作用。不過一想到呂老師不只一次說過:「這個年頭兒,教人練拳,可說比練兵還不容易。就拿給人說拳架子來說吧!大而化之,自己心上過意不去;處處嚴格,人家又怨受不了…..」不免又猶豫起來。幾經躊躇,終於給自己訂了這樣三個原則:
「第一,拳還是可以教,但是絕不向人宣傳推銷,作拳販子賣拳;教拳要論緣份,還要看對象,彼此不能勉強。
第二,教就教楊家拳的老架子,照老規矩教;用常用的詞講,不違背原有古義,也不排除科學用語,總求說得讓人了解。
第三,嚴守學術立場,從真、從善、從充實(孟子:充實之謂美)上去定分寸;重義理,避空談不作鄉愿。」
自此以後,王老師陸陸續續在軍方、樹林酒廠、台北酒廠、菸場、台視等單位教拳。經過多年的教學,王老師覺得「太極拳若不現代化、學術化,就沒有方法杜絕它不庸俗化。不把它交到體育學者手裡,就沒有希望不看著它江湖化。」這才又接受師大體育系,文大體育系的邀聘,給學生開太極拳課。接著台大、淡大、台北工專、實踐家專、清大、中原大學、中央大學等校也都組織社團、鑽研學習。
除了實際的教學,為了太極拳現代代、學術化,王老師更在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十日發表《太極武藝和露禪學派》 一文,指出「從太極武藝的成熟和發展上看,王宗岳先生是繼承了古聖先哲的智慧結晶,汲取了各家的精神,而綜合集成了太極武藝理論體系的首要人物,也是指引後學確認正門正宗,以進入正途修練的第一人。」「而楊露禪先生是繼宗岳先生之後,飽和了太極武藝應有的項目,表證了太極武藝的高超,確立起教材教法的規模,擴大了太極武藝的傳習空間,以發揚正功、正法、正果,而光大正門、正宗、正統的第一人。」
而今後太極武藝的研究,應該在力行修練的基礎上,以哲學上現代的觀念,剖析認定太極武藝理論與實際的哲理體系;以生理學、醫學、衛生、體育的理論與實際,論證太極武藝健身養生高度功效的方法;以物理學、人體機動學等的知識,尋求太極武藝技擊上的法術;以現代教育有關科學的知識,分析評斷太極武藝傳統的教材教法,以社會時代的需要,重新評定太極武藝的價值。
所以特別提出「露禪學派」以開展新的局面,並且明白的告訴大家:
「露禪學派,就是對於太極武藝,在發揚光大意義之下關於學術的精研闡揚與皈依參修的結合。」
「露禪學派的學術,是以太極武藝為中心的學術,同時是以發揚藝道三極的精神,而作用於人生行為為目的的學術。」
「露禪學派的學術,凝聚在各種武藝科目的教材編訂上,教學內容上,教學目標上和修煉下手上。」
因為太極拳本來是由太極的性理所醇化產生的一宗優異絕倫的技擊,但更深一層說,太極拳更是一門人生修養上變化氣質的道法。修煉純正的太極拳,根本上是提高個人生命中生魂、覺魂、心魂三種靈根的品質。而修煉之間也需要不畏艱難的高品質心懷。(案:生魂即生長生命的靈根,覺魂即人體感覺的靈根,心魂即心意行為的靈根。見王師子和先生的《修煉純正的太極拳》一文。)如此一來,當然要以開創學派的態度繼續研究實驗,才能發揚太極武藝。
由於王老師這一主張的提出,太極武藝的天地廓然廣大,猶六經之開生面,盤皇之另闢新天,不再拘於代代傳述某家私學,而鎔鑄哲學、美學、生理學、醫學衛生、體育、教育、技擊諸學於一爐,再開閎肆。而王老師實為這一學術輯正門、正宗、正統之藝,廣藝道三極精神之法,作用於人生行為以濟渡,落實於拳槍劍刀各種武藝科目,涵化實踐的第一人。而王老師也將這些思想觀念結合理論與實際,輯集為《太極拳涵化文集》《太極實拳三十六式類──類型式措定靜姿身形影像》二書。


國語教育
王老師除了太極拳理論與實際提升之外,還做了一件在今天鮮為人知的且不時興的事--他是台灣省國語運動的策劃和實際業務推動的人。行政院研考會的研究報告曾指出:台灣「經濟奇績」的創造,國語推行的成功是一個主要因素。目前台商赴大陸經商「語言通行無礙」也是遠勝日商、韓商及香港的廣東商人的原因之一。
往後,僻處海隅,以閩客語言為主的兩千多萬人面對十三、四億在大陸的中國同胞強大的競爭壓力,若非國語推行有成,語言通行無礎,不僅不足以與聞中國之事,即使想偏安自保,恐怕亦多所困難。
台灣國語運動的推行成功,固有賴於領導國語運動的吳稚老以及專家學者如蕭迪忱(家霖)先生的精心擘劃,確切指導,而真正居功厥偉的,厥在實際推行的--王師子和先生。王老師生當民元鼎革之際,眼見新舊交替,深感中國歷來著述:見道之作,固然不少,而浮言虛飾,既蔽性情,又掩真理者,尤其泛濫。面對歐美科技超前,舉世競爭的今日世界,「中國文化不用科學方法與科學性的語言來整理,將使得後人不能認識中國文化的精深與價值。」
所以有擔當、有責任感的知識份子,一個重大的任務,便是使自茲以往的全國國民達到「言文一致」的境界。什麼是「言文一致」呢?簡單的說,就是--「能想的都能說--都能表現在語言裡,能說的都能寫。」因此這種語言,「必得講究用辭,講究造句,講究語句與語句連繫成章法,講究前後排列,講究佈局清楚」,以免「說些自己未必懂,而別人絕聽不懂的話,誤了正事。」有鑒於此,民國二十一年,子和師以弱冠之年,在山東民教館工作,即邀集一群朋友,以語文教育為中心,推展生計教育,政治教育,健康教育。希望由點而面,全面推動山東省的民眾教育,達到改革社會的功效。
此一工作,與當時南京陶行知推行改造鄉村生活的曉莊中學,河北定縣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山東鄒平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遙相呼應。五年之中由基礎之初奠,迅速擴大績效。不幸,民國二十六年,日寇侵華,數年經營的語文教育基地,毀於一旦。民國二十八年夏,王老師由貴陽到重慶,參加軍事委員會後方勤務部政治部的傷兵教育工作。輾轉奔走,艱險不避,勞怨不辭,足跡遍及全國十二行省。先生始終未放棄語文教育的研究與推行。民國二十八年到二十九年期間,即在四川瀘州和江安的榮譽軍人教養院教不曾讀書的榮譽軍人們,從注音符號起,學到能讀書看報。
民國三十年春,王老師應邀至推行國語教育的大本營--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專心致力於國語教育事業。其時民國的國語教育,雖於民國元年七月十日,在北平由教育部召開了「臨時教育會議」,並於八月七日通過了「採用注音字母案」。民國二年二月十五日,「讀音統一會」又依章炳麟門生馬裕藻、朱希祖、許壽裳及錢稻孫、周樹人之提議,以為「統一讀音,不過改良反切,故以合於雙聲疊韻的簡筆漢字最為適用。」
通過章炳麟創例「取古文篆籀徑省之形,以代舊譜」的「注音字母」。「讀音統一會」閉幕後,因政局變動,教育部總次長易人,全案也就束之高閣。直到民國七年「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在杭州開會,提出「請教育部速定國語標準」,教育部方在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正式公布注音字母。
民國八年四月二十一日,教育部成立「國語統一籌備會」,十七年秋籌備會改組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民國二十一年,教育部公布國音標準字彙,由趙元任先生灌音製片。民國二十四年八月,「國語統一委員會」改組為「國語推行委員會」,旋因抗戰軍興,會務停頓。直至民國二十九年六月,始在四川重慶陪都恢復會務工作。所以王老師之至,正所謂百廢待舉之時再加上中日交鋒,我以弱搏強,焦土以戰,其中艱辛,不言可喻。
由於王老師學有素養,既能「耳目頭腦並用去求深入的認識問題,又能計劃推廣國語教育的展進」(語見王老師《抗戰時期我在重慶所見的何容》文),所以很受當時「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吳稚輝先生的倚重。稚老並題「安危須仗此群才」斗方以贈,期許之深,寄望之殷,也就可以想見了。
民國三十四年九月,日本投降。十月先生在重慶,接到教育部應台灣省行政院長官公署之請,支援赴台協助推行國語教育的命令,與魏建功、何容二先生,在三十四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發,直到三十五年一月十六日才到抵目的地。由於大戰剛結束,舟車不便,大家只帶了簡單的行李,書籍資料均無法多作準備,便赤手空拳的來台,幫助被迫以日本話為國語的台灣同胞,恢復說中國國語。
辦大事以集才、集勢、集氣為要。因此在台推行國語,必須有組織才能創建全面的事功;必須有幹部才能廣收實效;必須有理想、有目標、始能步調一致,克竟全功。因此,王老師等三人抵台後,隨即組成「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魏、何分任正副主任委員,王老師則任委員兼宣傳組長。另在台中縣、台東縣、新竹縣、高雄縣、彰化市、嘉義市、高雄市、屏東市等八個地方,成立「國語推行所」。
推行所設主任一人,由縣市長兼任;副主任一人,由縣市教育科、局長兼任;另設推行委員三至七人,擔任傳習和推行國語的事務;又幹事一人,由推行員兼任。組織初定,就得有實際推行的人才幹部。台灣光復之初,國語推行的人才幹部遴選殊為不易。就地取材固甚困難;引進外來之教育人員,對國語之認識亦難達標準。更何況此乃「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轉移一代風氣之大事業,所需要的人才,一個兩個固不夠用,一種兩種亦不夠用,必須有一批人共同奮鬥,不達目的絕不休止。因此必有少數身體力行者,為之倡導,以氣類相聚,作育培養,使無才變有才,小才變大才,各有其用。
以是之故,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一面編訂教材在台灣的電台作讀音示範廣播,當時全省一千四百四十所學校,都分別請任課教師,每天早上六點,集中到學校收聽廣播,而後再現學現教的給學生上課。
另一面,又以考試方式,遴選以國小教師為主的國語推行員,工作期間並適時予以短期講習,務使其理論與實際兼具。在齊一步調方面,根據兩綱四目十件事的國語推行工作方針,確認了普及化以廣其道,學術化以尊其道的意義。並依據「全國國語運動綱領」提出了「台灣省國語運動綱領」,以適應地方的特殊性質,響應中央對全國的領導。在實際推行方面:由調查研究,編輯審查,實驗、諮詢和訓練宣傳等工作,以期達到建立語政制度,增進語運認識,推動全面業務,充實工作人員,輔導國語進修,提高教學技術,培養社會風氣,創建理想效用的作用。至於推行細目則有:公務員語文訓練、國語教師的訓練、民教班的實施、國語教學觀摩、省縣及各鄉鎮市國語演說比賽、山地國民學校教師訓練等。這中間民教班國語演說比賽,更是使國語教育廣收宏效的重要環節。
凡此種種,由理論樹立、方針擬定、教材編撰、乃至基層奔走,王老師無不躬任艱鉅,足跡所至,更是遍及全省各中小學校。然而先生不自是,亦不自伐。王老師所以能於人我之際看得平,功名之際看得淡,貢獻犧牲,行健不已,實服膺「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人生觀。以為人應以崇德廣業的心,過參與造化的生活。王老師嘗說:「我們做事要為理想、為信念而做,所以得失不能太重,任何苦惱、憂患、拂逆,怎麼來,就怎麼去適應。」「除死無大難」,「我立身處世,從不說假話,不說不負責任的話」,「我愛真理,重性情,永不改變」,「我的意志無法改變」。因此子和師寧無赫赫之功,而願做個「後知後覺」的宣傳家與實行家。


後記
民國九十二年八月初個人因病住院,入院前先去探望了老師,為恐老人家掛心,只說將出外幾天,回來再來看老師。不意院中忽接訊息,老師己於八月七 日駕鶴歸真。今值老師冥誕,亦為《太極武藝和靈禪學派》發表後三十年,回首近三十年相處,恍如一夢,中宵秉筆,隨思略誌所見所感,以為一時代之見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