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太極養生方之一-太極拳對免疫力的影響

太極養生方-太極拳對免疫力的影響



分類:養生方略

2009/04/21 12:40


免疫力的影響


免疫力的強弱,可以代表一個人容不容易生病。免疫力強,自然百病不侵;免疫力弱,病毒就容易侵襲,而造成生病。


隨著年齡的增大,人的免疫能力會隨著身體機能的衰老而逐漸降低,下面這一篇研究報告,就告訴了我們練習太極拳能增強免疫力。



一、 美研究稱老人家打太極有益免疫系統,避免帶狀皰疹上身


(紐約路透社2007.03.-24報導)


研究人員週五說,中國傳統的太極拳可以增強老年人的免疫系統,增加對抗帶狀皰疹(俗稱皮蛇)病毒的疫苗功效。


研究人員發現,太極拳也能改善老人家的免疫系統,以對抗帶狀皰疹病毒所造成的疼痛與皰疹。


老年人注射疫苗加上練太極的話,體內的免疫系統功能可達到年輕人的水準


率領這項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麥可厄文(Michael Irwin)教授說,「這些研究結果令人振奮,因為研究的結果也涉及諸如流感和肺炎等其他傳染病。」


「疫苗通常在老人家身上沒有顯著作用,這項研究顯示,太極或許可補其不足,並加強如流感等其他疫苗的效用。」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所引起。小時候得過水痘的人容易得帶狀皰疹。這種病毒可潛伏體內,隨著免疫系統因年齡增長而減弱,就可能引發帶狀皰疹。症狀可能疼痛異常,並通常會持續三至五週。


根據這項發表在4月號《美國老年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的研究,60歲以上的老人約三分之一會罹患帶狀皰疹。



原文網址: http://news.yam.com/reuters/international/200703/20070324063078.html





二、 運動激烈 反傷害自體免疫


(中時電子 夏念慈 高縣報導)


長庚醫院研究報告指出過猶不及都容易生病,鼓勵糖尿病患打太極拳改善病情。

高雄長庚醫院跨專科研究團隊發現,激烈運動會傷害人體免疫功能,中國傳統太極拳卻能有效改善糖尿病人血糖質與提昇免疫力,鼓勵糖尿病患常練太極拳及做氣功有助改善病情。

這 項研究結果獲英國運動醫學雜誌重視,並認為可能繼印度瑜珈熱之後,再度掀起全球學中國太極拳風潮。高雄長庚研究部指出,原本醫界強調第2型的糖尿病患應落 實運動及減重,及早減低體脂率有助降低血糖值改善病情,因而不少患者採用跑步、快速游泳、健身器材等較激烈的運動方式,期能及早減重降脂。其實卻適得其 反,反而傷害患者自體免疫力,容易生病。

這項結合高雄長庚新陳代謝科、復健科、護理部等跨領域團隊研究成果,昨天首次在國內公開發表。

為了解中國傳統健身運動對人體影響,高雄長庚護理部還特別在鳳山開辦社區老人太極拳班,檢測60多名學員運動前後身體變化,現已完成2階段式研究成果。

高雄長庚研究部主任楊崑德說,第1階段研究成果顯示,健康老人練太極拳3個月之後,調節免疫功能的T細胞數量增加2成,且雙腿行動關節靈活度及速度也改善了,讓老人起得輕鬆,也不容易感冒了。第2階段研究則針對臨床糖尿病患練太極拳運動前後身體狀況檢測統計,找出太極拳有助降血糖改善糖尿病情的機轉。

楊崑德說,糖尿病患練太極拳,能增加調節T細胞數量,減經蛋白質糖化程度,提高抗發炎蛋白質數量,進而減低抗發炎指數,達到降低血糖值的功效。

他還進一步指出,包括健走、非大量流汗的有氧運動、游泳速度放慢等運動方式,與中國傳統的太極拳、氣功等運動,均屬釋氧量總承受量5成5的中度運動。這種運 動方式不會傷害人體免疫功能,反而提高免疫功能,甚至有改善血糖值的功效。楊崑德建議,中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方式,應避免過於激烈,採用適當的中度 運動健身。



原文網址: http://health.chinatimes.com/health.asp?aid=666



太極養生方之一-太極拳對平衡能力的影響

太極養生方-太極拳對平衡能力的影響



分類:養生方略

2009/04/21 12:45


對平衡能力的影響


太極拳是緩慢且平衡的運動,對於行為能力控制不順利的柏金遜症有什麼樣的幫助?下面這一篇新聞就做了詳細的分析:





增強平衡力防跌倒耍太極


(新聞引據:明報2007.03.23潘詠珊訪問 梁小玲編輯)


耍太極不單可以養生,有研究顯示,耍太極能增強身體平衡力,加強單腳站立的穩定性,有助防止跌倒,對柏金遜症患者具有復康治療的作用。其實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經常「大耍太極」,強健體魄,防患於未然,不如齊來學習一招半式吧。


柏金遜症並非罕見的疾病,香港現時約有 12,000名患者。這種病至今無法根治,只有靠藥物控制病情,不過,如能勤做運動,耍耍太極,對病情可能會有幫助。




腦神經衰退影響活動


柏金遜症是一種慢性腦神經組織衰退疾病 ,由於腦幹內稱作「黑質」的部位出現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令腦部指揮肌肉活動的功能受到損害,直接阻礙了患者的活動能力。


香港柏金遜症基金會董事、現任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內科顧問醫生蔡德康表示,柏金遜症的早期運動障礙包括手腳震顫、肌肉僵硬、走路時雙手缺乏擺動、聲調單 一、面部欠缺表情等;中期病徵會加重,影響日常生活,如穿衣服時動作緩慢,從事體力勞動者會感到工作效率下降;到了晚期,會出現吞嚥困難、排便等自主神 經障礙、重心向前,走「碎步」,甚至出現認知功能障礙。


柏金遜症對活動能力的影響非常大,太極這種看來「靜態」的運動究竟對患者有何幫助呢?





太極具復康治療作用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麥潔儀博士曾與同事合作,於 2003年發表一份研究報告,對太極在增加平衡力和單腳站立的穩定度方面予以肯定。研究對象分成兩組(每組 19名長者),一組向來有練習太極,另一組則向來有做其他運動。兩組人均須最少練習一年太極,每星期最少 3次,每次 30 45分鐘。結果,向來有練習太極的組別,無論在平衡力和單腳站立的穩定度方面均較另一組優勝。

麥博士稱,太極對柏金遜症患者有以下療效﹕



一、 增強平衡力
「太極的動作要求前後左右的移動重心,可以增強身體的平衡力。柏金遜症病人因為肌肉無力、僵硬,動作緩慢,超過一半會跌倒。研究顯示,練習太極最 少一年後,單腳站立的時間能增長,單腳站立超過十秒的話,跌倒的機會便會大減。一個人跌倒時多是因為正運用單腳或是正在走路,練習太極後身體左右搖擺的幅度會減少。」


二、 提高走路速度和步幅


「患者走路緩慢,行『碎步』,練過太極後走路速度會加快,步幅也增大。外國有研究顯示,患者走路的信心會大增。」


三、 加強肌肉力度


「患者很多時無法挺直身子,而太極因為經常要屈膝練習,能增強大腿的肌力,從而令身體挺直。」


四、 增加身體柔軟度


「柏金遜症病人的腰部尤其僵硬,太極有很多轉身動作,能增加身體的柔軟度。」



原文網址: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ews/show_news.cgi?ct=living&type=living&date=2007-03-23&id=2354021



太極養生方之一-太極拳對心血管疾病的效應

太極養生方-太極拳對心血管疾病的效應



分類:養生方略

2009/04/21 12:38


心血管疾病的效應


心血管疾病通常跟膽固醇有相關,身體內膽固醇越多,越容易有心血管疾病


而觀察心血健康的指數,一般常用血管順從度以及血管阻力來分析血管順從度的數據是越高越好;而血管阻力的數據則是越低越好


下面兩篇報導,證實了練習太極拳的確對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有其醫療上的實質幫助




一、 醫學證實太極拳能降低血管阻力


(中廣新聞2005.07.28許佳惠報導)


很多老人家一早在公園裡打太極拳,強身健體。醫學證實,打太極拳的確能夠增加平衡感,降低膽固醇和血管阻力,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針對七十位成年人所做的研究也發現,只要練拳三個月,體力就有改變
武俠小說中,武當派祖師張三豐自創的太極拳,練得好能稱霸武林,練不好也能強身健體,電影「推手」就是太極拳當中的一個招式。


打太極拳多年的仁愛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王俊雄表示,近年來國內外針對太極拳做研究,已經證實多練拳,可以增進身體平衡,老人家比較不會跌倒,還能降低血壓跟血脂肪。
為了研究太極拳對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王俊雄主任找來二十六位剛學太極拳和二十八位沒打太極拳的人,以及十六位練拳超過兩年的人,進行比較,這七十人平均年齡在五十七歲到五十九歲之間,結果發現,只要打拳三個月,體內就有變化,平均來說,膽固醇可以降低百分之八血管順從度,也就是血流的順暢程度,可以提升百分之八點四四,而血管阻力則降低百分之六點三九,這些改變都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醫師表示,打拳越久,改善幅度越大,有一位練拳幾十年的九十四歲阿伯,看起來就像六十歲,整天還騎著摩托車到處跑,醫院計劃下一步要研究打太極拳對大腦的影響。
原文網址: http://tw.epochtimes.com/bt/5/7/28/n1000678p.htm





二、 打太極拳,改善血管彈性


(中國時報張翠芬2007.03.22 台北報導)


你擔心血管硬化嗎?不妨開始練習太極拳吧!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助理教授呂萬安醫師研究發現,長期鍛鍊太極拳,確實可以改善中老年人動脈硬化


現代人飲食不當,動脈硬化將導致猝死的危機,運動有沒有辦法改善血管的健康?答案是:可以的!呂萬安醫師以17位太極拳和20位太極拳初學者進行研究,運用DynaPulse 200M儀器測量參與者的肱動脈血管彈性度,並比較血壓升降情形。


研究過程長達3 個月,太極拳初學者經過為期3個月,每星期鍛鍊7次,每次40分鐘的楊式太極拳練習,結果有明顯的改變,呂萬安醫師發現,太極拳初學組在訓練 後收縮壓和脈搏壓全部下降,收縮壓從126.9±10.7mmHg下降為118.8±17.3mmHg,脈搏壓從58.5±9.6mmHg下降為51.3 ±13.3mmHg,下降幅度都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至於血管彈性方面,肱動脈血管彈性度上升,從5.28±1.69%/mmHg上升為6.35±2.54%/mmHg,在統計學上的意義顯示,運動鍛鍊讓血管變得更有彈性了。


呂萬安醫師表示,長期鍛鍊太極拳確實可以改善動脈動脈硬化的現象,他建議,中老年人應養成運動習慣,並持之以恆長期鍛鍊,太極拳很適合在社區推廣,做為中老年人天天練習的健身運動。


原文網址: http://health.chinatimes.com/sick.asp?aid=



980419 六甲鎮南宮-烏山頭水庫健行活動

980419 六甲鎮南宮-烏山頭水庫健行活動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關於脊椎側彎

關於脊椎側彎



分類:健康資訊

2009/03/29 18:49


















走路抬頭挺胸 風度翩翩可免脊椎側彎上身!








文: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復健科 莊斐琪復健師

脊椎側彎是青少年常見的問題,發生的年紀約在10~20歲,亦有發生在10歲以下的幼年形式乳兒型。其中女性發生率又高於男性。脊椎側彎症可發生於頸椎、胸椎、腰椎,以胸椎、腰椎最常見。有時好動的青少年容易因運動或外傷造成脊椎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導致脊椎力學失衡,造成脊椎側彎而不自知,一開始輕度側彎並無症狀,但若彎度漸大,孩子會漸漸出現疲勞、腰酸背痛、肺活量減少及呼吸短促等現象,亦會因腹腔器官神經壓迫而造成消化不良,其造成之傷害實不可忽視。

脊椎側彎分類:
1.結構性脊椎側彎:脊椎不可逆的側彎合併椎體旋轉。
2.非結構性脊椎側彎:又稱功能性脊椎側彎或姿勢性脊椎側彎,是一種可逆性的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之嚴重分級:
1.輕度脊椎側彎:側彎小於20度者。一般小於10度者可視為正常範圍。
2.中度脊椎側彎:側彎在20~40度或50度者。
3.重度脊椎側彎:側彎大於40或50度者。大部分合併脊椎退化性關節炎,若側彎大於60或70度者,常造成心肺功能障礙。

脊椎側彎原因:
1.非結構性脊椎側彎原因:
 a.長短腳
 b.習慣性姿勢不良,如背書包
 c.脊柱兩旁的肌肉張力不平衡,使脊柱往一側彎曲
 d.因疼痛造成之代償性側彎,如椎間盤軟骨突出
2.結構性脊椎側彎原因:
 a.原因不明。占80%左右的脊椎側彎,通常在青春期發作,但可能在更小的年紀發作。
 b.神經肌肉病變,如腦性麻痺、小兒麻痺等。

脊椎側彎的評估:
一般脊椎側彎的病人會出現下列情況:
 a.兩側肩膀不一樣高
 b.一側肩胛骨較突出
 c.一側髖關節突出
 d.骨盆傾斜
假如是結構性的脊椎側彎,當病人向前彎曲時,脊椎側彎的情形會更明顯。

脊椎側彎的種類:
1.C型:脊椎彎曲成正C或倒C,佔一般側彎的70%。
2.S型:脊椎彎曲成S狀,佔一般側彎的30%。

脊椎側彎的治療:
1.非結構性脊椎側彎:只要解決其造成的原因,就可恢復。
2.結構性脊椎側彎:要按照其發生的年紀、嚴重程度、造成原因來安排治療。
 a.輕度脊椎側彎:運動治療(必須依照脊椎側彎的角度、旋轉的方向、結構的柔軟度來設計運動處方,因此是因人而異,必須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b.中度脊椎側彎:運動治療加上穿著背架。背架一天至少要穿著23小時,要穿至骨骼成熟為止。
 c.重度脊椎側彎:需考慮手術治療。
 d.其他如電療、牽引等治療,並沒有研究顯示其對於脊椎側彎有明顯的改善,通常仍以運動治療為主。

運動治療:
一般進行的運動包括:
1.增加緊縮結構的柔軟度:對於側彎的那一側進行相反方向的伸展、牽拉運動。
2.軀體反向旋轉:脊椎側彎除了身體像一側歪斜外,通常伴隨椎體旋轉,所以,必須採取反像旋轉的運動。
3.伸展肩膀、髖部肌肉
4.加強腹肌肌力
5.加強胸、腰以及髖部伸肌群
6.加強較弱肌群:一般因側彎而被拉長之肌肉為肌力較弱的一群,需進行肌力訓練。
7.深呼吸運動:藉由呼吸運動,增加呼吸肌的柔軟度,肌肉耐力,改善因脊椎側彎,胸闊受壓迫、變形,造成的呼吸短促、肺活量減少之問題。

結語:
因脊椎側彎有繼續惡化的可能性,故定期而長期的追蹤是非常重要,同時提醒發育其青少年平時要多運動,走路抬頭挺胸,如此,不但能保持優美的體態,更可避免因長期姿勢不良而導致脊椎側彎。

本文作者【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脊椎側彎該怎麼治療呢?








什麼是脊椎側彎?
在正常情況下,脊椎骨排列是接近一直線的,若骨頭的排列偏移,變成S形或C形,則稱為脊椎側彎。

為什麼會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的產生分為先天因素(結構性)及後天因素,先天因素如先天骨骼排列異常、長短腳,後天因素則有身體兩側肌肉力量不均等、姿勢不正確(如寫字時用手支柱頭部、駝背)、書包背法錯誤以及課桌椅高度不適當等…。
(左圖一:左側為正常脊椎,右側為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在成長中的孩子身上最為常見,女性發生率大於男性,若不及時發現並治療,往往會造成日後的脊椎畸形,身體外型上的不美觀(如高低肩),影響孩子自信心,嚴重者甚至會改變胸廓形狀,壓迫心肺導致呼吸功能下降,甚至呼吸衰竭。

脊椎側彎該怎麼治療呢?
臨床上,脊椎側彎依照嚴重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原則:
•小於20度:需注意姿勢矯正並介入運動治療,每半年作X光追蹤檢查。
•20~40度: 需穿戴背架,同時撘配肌肉強化訓練。
•大於40~45度:以外科手術矯治。

目前脊椎側彎在國小及國中的孩童身上,越來越早被發現,以下提供幾個日常生活中的小提醒,平時保養從現在開始做起:
1.不站三七步,雙腳平均承重。
2.書包左邊右邊輪流背。
3.不翹腳坐(翹腳容易使骨盆傾斜導致姿勢不正)。
4.多做伸展操,適度舒展肌肉不緊繃。
5.不當懶骨頭,坐姿要正確。
6.多運動、多健康。

一但發現有脊椎側彎,別著急,只要小於20度都可以藉由積極的運動治療及姿勢矯正來幫助孩子,國外的研究報告顯示,積極的運動治療介入能有效降低椎側彎的角度,並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品質,連帶的促進平衡發展、肌力與肌耐力的提升,在此方面物理治療師都可以提供專業的諮詢與建議,早發現早治療,脊椎側彎並不是那麼可怕喔!


廖姵筠物理治療師小檔案
現任:適健復健科科診所物理治療師
KnigNet國家網路醫院復健科駐站物理治療師
學歷:私立義守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經歷:中和中山診所物理治療師
北市適健復健科小兒物理治療師
專長:體適能(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身體柔軟度)、球類技巧訓練、平衡訓練、姿勢矯正、脊椎側彎復健、輔具諮詢建議動作計畫養成、運動技巧、骨骼肌肉問題評估、足弓(扁平足)評估、動作協調訓練、動作發展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