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楊家承統傳承者系列(2)- 陳微明

楊家承統傳承者系列(2)- 陳微明



 



 


陳微明


 


陳慎先,字微明,楊澄甫先生首徒,曾任清史館編修,自幼心慕太極拳。乙卯(1915)游燕,先隨孫祿堂先生學形意八卦。越二年,訪得澄甫先生,拜入門下,從學七年,盡得所傳。乙丑(1925)年,陳微明先生南下上海,於寧波同鄉會內創辦致柔拳社,並集結多年習拳心得,於同年出版《太極拳講義》、《太極拳問答》二書(台北:五洲出版社,1996影本翻印)。此二書堪稱早年所出版之楊式太極拳諸書中,最具權威之著作,內並有澄甫先生早年拳架照片,彌足珍貴。太極拳能從北京南傳上海、廣州等地,陳微明先生應居首功。


 


陳微明先生所傳弟子眾多,林炳堯先生為其中主要一支。據林炳堯先生描述其學拳情形:「對於我這樣的年輕人,他首先要求我站預備式,一站就是半小時一小時。我認為這是老師在考驗我的決心,所以硬著頭皮站了一個半月。然後,他才教我單手掤式。我後來體會到,這其實是一種傳統的訓練基本功的方法……站樁有了基礎,太極拳的要領如:『虛靈頂頸』、『舒胸順背』、『舌舔上顎』、『沉肩墬肘』、『氣沉丹田』等也就能自然掌握了。」其教學要求之嚴格,可見一斑。


 


林炳堯自1942年起追隨陳微明先生學拳凡十年,自80年代起並在寧波一地為恢復陳微明先生創辦的致柔拳社而奔走,繼之出任復社後的第一任社長。其傳授之正法正功楊式太極拳,稟承師門遺訓,未曾有絲毫更動,不興空言,但求實煉,故能保有傳統楊式太極拳風格。今寧波致柔拳社創社有成,楊式太極拳能於寧波一地廣為傳播,是陳微明先生灑下的因,林炳堯先生承先啟後的果,因此本網站樂於介紹之。


撞牆功又稱虎背功,為楊式太極拳之傳

撞牆功又稱虎背功,為楊式太極拳之傳



分類:外功篇

2010/09/29 19:07


撞牆功又名靠山功,也叫虎背功,簡稱撞牆。是楊式太極拳不傳之祕,過去都要正式投門拜帖弟子才能得到真傳。現今這種簡單易行的養生法已被廣泛推廣,不論是在公園中晨練的長輩,還是許多政商名人都很熱衷於撞牆。


撞牆功可以說是太極拳練發勁的一個竅門、基本功,要練「透勁」也非此不可,這是太極拳致用於實際生活中的一種手法。


楊式太極是太極拳流派之一,河北永年人楊福魁(露禪)(1800∼1873年)所創。他曾在北京傳授太極拳,其拳架後經其孫楊澄甫(1883∼1936年)修改定型。


這套傳統楊式太極拳式,以楊澄甫晚年的拳架為標準,共85式,37招。現在已經成為目前流傳最廣的太極拳。


撞牆功可幫助疏通督脈,及兩邊共4條膀胱經,而督脈暢通就可以改善許多病症,膀胱經上則有背俞穴,心俞、肝俞、腎俞、脾俞等,這意味所有內臟疾病皆可改善,程度不同而已。


撞牆功的5大要領


全身求放鬆


全身放鬆即不能過度用力或僵硬,尤其在撞擊瞬間,更須如此。撞牆功主要就是使體內臟腑能隨著身體撞牆,而達到振動作用,如果因出力而使肌肉韌帶緊繃,就會影響臟腑運動而達不到效果。


全身放鬆,尤其是腰背放鬆,同時在撞擊瞬間加點意念,會使撞擊得到加倍的效果。而且腰背放鬆,又能使背部血液循環加快,尤其是靜脈回流加快,令全身氣血充沛。


撞牆時,氣衝督脈而上,傾身離牆時,頭上之氣順任脈而下。也就是說,撞牆一次,氣隨任督兩脈走一圈!


 



撞牆功中靠牆的部位


最初要求撞擊面在肩胛骨以下,且撞擊瞬間只能出現一聲,這樣做除了身體感覺較舒服外,也與臟腑器官多數在腹部有關。撞牆時,應是整個背部(含肩胛骨與夾脊)都是撞擊面才對。


撞牆時步法


撞牆時兩腳平行與肩同寬。腳跟與牆邊的距離,依上半身重心往前微傾,能輕鬆自然離牆為準。


不論靠牆或離牆,都要注意腰背部的放鬆,使氣和身體重量能沉到整個腳掌支撐為原則。


撞牆時雙手位置


撞牆時雙手要自然下垂擺盪,即離牆時,手往前擺動;撞牆時手往後擺動。



除了雙手自然下垂,還可選擇雙手環抱,置於胸前。這樣做的好處,一是使內氣集中於夾脊,二是可以避免肩胛骨受傷,這是個人體會的層次問題,可隨練習者自身的情況與感受而定。


撞牆時呼吸


太極拳呼氣、吸氣都是以鼻子自然行之。(道家養生學說:「最好的調息就是不要去調息。」)重點是在撞牆的瞬間,絕不可憋氣或停止呼吸,讓氣自然吐出,一定不可刻意由喉頭吐氣,以自然為宜。




楊家承統傳承者系列(1)- 董英傑





董英傑,河北任縣人,同年好讀書,兼嗜習武事。幼年曾向劉瀛洲習武(與崔毅士同,兩人亦同鄉),後先向李香遠學太極拳,再投楊澄甫門下,求學不倦,幸侍晨昏三年。後亦隨澄甫先生南下京滬蘇杭粵,並留在廣州與楊振銘共承衣缽,以繼師志。1949年後,隱居澳門,頗愛書畫,日以品茗著述自遣。


 


董英傑其後桃李芬芳片布海內外,有關董英傑一系的修煉情形,請參閱〈百年太極拳修煉〉一文。


 


董英傑有著作《太極拳釋義》(香港:商務印書館,1948出版;台北:華聯出版社,1979影本出版)書中拳架照片為緊湊拳架。鄧師有云:「拳架先求開展,後求圓掤,再求緊湊;緊湊拳架須參考董英傑的照片」。依董英傑言:「外界有云。楊氏太極拳。有大中小三套架子。實則僅此一套。練熟之後。由熟而化。或高或矮。或快或慢。隨心所欲。編者於四十年前。見鳳侯先生之子兆林先生之拳。係楊班侯先生親授。乃係緊湊之架子。打來不快不慢。澄甫先生係寬大柔綿而緩。少侯先生則緊湊而速。余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斂而不速不遲。此乃成功之後。隨心所變者也。倘初習者。仍以澄甫先生之架子為根基。希讀者勿疑架子為三套也。」


 



蘇師有云: 「董英傑緊湊快拳之風格, 與李壽錢李香遠之小架風格頗有淵源。」



開拳日

薪園師承班開拳日: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