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一、  前言: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以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家以水的特質象徵道的精神,其原因在於水有非常獨特的品性,一是至柔而至剛,世界上有形可見之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是它卻可以無堅不摧,勢力強大,表現至剛之勢,二是無形有形,隨勢而行,沒有固定的形狀,但它卻始終依據外在的環境,時時刻刻變化,它的有形來自於遵從自然而成型,三是雖滋潤萬物卻安於卑下,從不因為給眾生提供生命的元素而居功自傲,且居處在其它東西不願待的低凹之地,不爭不奪,因此受到一切生命的普遍愛戴;四是接納百川,大度寬容,所以江河能成為百谷之王。


老子將「水」視為道的象徵,合於道體的太極拳,就好比水一般,善利於萬物而不爭,太極拳講求的是不爭,謙恭涵養,及就於低位,他自己活動,並能推動別人;經常探求自己的方向意志堅剛;遇到障礙時,以柔克剛,能發揮百倍的力量,太極拳的修煉以水為師,上善若水,從水的獨特變化之中悟到太極人生之道,因此水成為太極拳修煉的精神象徵,以柔克剛,以屈求伸.遇到障礙,隨順因應;遇到壓力,順勢解壓,隨方成方,遇圓成圓,大鬆大軟,保持充份的靈活性,有了充份的靈活性,就可以在生活中減少挫折,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生存下來,上善若水,成為太極拳修煉的境界表徵.


二、太極拳說:


(一)、水之特質對應於拳之涵養:


1、柔軟無骨,變化無窮:遇熱成為水蒸氣,有形而無形,遇冷凝為冰塊,可以定型。太極拳以水為師,大鬆大軟為其追求的目標,俗話曰:「百折腰若無骨」,太極拳修煉到如水之柔軟,則可以因對象變化,示現神奇之技。


2、生命的始基:水是一切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沒有水,一切生命皆將枯槁,水提供生存,也強化了生命且融入生命之中,故水利萬物,因與生命融為一體,故不爭,水無揀剔之性,因時空變化而變化,無有好惡、美、醜,成為道之表徵。太極拳不塗技藝之末,壽人以柔,益壽延年不老春,人人得利於太極拳,不分男女老少,成為生命的活水源頭。


3、太極拳稱為道拳,其本質內涵幾於道也,順地心引力而流動,水往低處流,隨順而變:太極拳運動是順地心引力而運動,在重立場的作用下,運動全身肌肉與關節,使周身結構受到最均勻的運動刺激,全身細胞在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作用下,得到最周全的能量。地心引力的運動原理是最無抗力的運動方式,也是全身柔軟若無骨的最佳訓練。最柔順的運動,並非全身軟弱無力,他反而能達到最剛強的運動目的。由此地心引力的鬆沉運動,使人的骨骼結構達到最大力量的支撐。人體有百分之七十的液體〈猶如水〉,百分之三十的骨質,百分之七十的液體皆順著地心引力而鬆沉入地,百分之三十的骨架必須支撐,讓人能立於地而不倒,因此必須骨健筋柔,才能做到;百分之三十的骨架支撐百分之七十的鬆沉引力,做到了接地之力,極柔軟然後極剛強的作用,全部地心引力,反作用於骨肌之上,故可以強其骨。俗語常說以柔克剛,實則應該說以柔乘剛。剛之健,來自於柔順的能量;柔之能,來自於自然的作用形成,非人為造作。太極拳運動方法如水之特質,順地心引力運動而不爭,作用於人身是百折腰若無骨,壽人以柔,益壽延年不老春,故幾以道,故曰:太極拳乃道拳也。


4、水波盪漾,波波相連,往復摺疊,無有斷續:不以對抗的方式衝突,水如有外來的刺激,必以波動的作用方式,化解此外力於無形,且波波相連,往復摺疊,無有斷續。外力成為水自身運動的增益來源,水的柔軟,包容了一切而融為一體。太極拳領悟到水的運動變化,以波動的方式構成兩點間的運動,達到陰陽互用的原哩,轉剛為柔,將實化虛,能虛柔才能變化萬端,捨己從人,主客合一,彼此往來不分,達英雄所向無敵的境界。水的性質示現了太極拳內容的圓滿,事物的解決不以直線的對抗,而以波動的擺動,來化解一切的阻力。順中有逆,逆中有順,順逆相依,但在柔軟的作用下,順逆皆歸於太極圓滿的內涵之中,無極而太極,則一切皆能平實而圓滿。拳論上言:人剛我柔謂之走〈走化〉,我順人背謂之黏〈沾黏〉,沾黏走化,是一種順逆的依轉原理。吸收了水的特質,遇剛則以柔化之而避其鋒,遇背則以沾黏之勁助其為順,順我之意而行,我之意乃是一種善意的作為,表現了上善若水,處眾人之所惡,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特質。故太極拳乃上善之拳也。


5、清澈無雜:水本質上清澈無雜,和光同塵,入於黑,表象雖同其黑,但其本質乃是純而不黑;入於白,其表象雖同其白,但本質乃是純而不白;化為氣,雖似空無,但本質乃是空而不空的。太極拳之於人,乃隨人之思維。作用而變化,但無損於太極拳的本質。無極而太極,其本質乃是純一而自化,其本身無對立無善惡,太極之理氣純一而有,生生不息,其上善若水,道之象徵。


(二)、太極拳修煉之境地:


1、居善地:


地之能居者萬物也,萬物共生於地。地者,厚德載物,萬物共載於基上,萬物居其所居,各生其生,各化其化,居地為善。太極拳受地心引力而立地生根,接地之力,通天之氣。立根於地,通化於氣,乃地之善也,故曰:居善地。非心有揀別而覓尋善地也,進入平立觀無極,當下立地而觀,乃居善地之意涵也。能立地為根,當下即為居善地也。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居地為善,清靜之心,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立根之地皆為善也,故曰居善地。


2、心善淵:


淵者,深而不可測,納百川而不疑。深而不可測,則淵之寂,顯現其透明性與空無性;納百川而不疑,則顯現其明覺性與自由性。心善淵,心淵之善,是一本心的發用,而非境識的執取,是即寂即感的境識具泯而境識具起的全體大用。心善淵具有意識本然的透明性與空明性及明覺性與自由性;在居善地的立根下,生命本身發用,乃是一源泉滾滾,沛然莫之能禦之生命原初之心之心靈純善之世界。心不是與物相對的分別之心,而是一心物俱泯的心,是心物俱現的心,是大用流行之心。能心善淵如熊氏所言:會物歸己,得入無待;攝所歸能,得入實智。本心的發用,即是道的開顯。


太極拳是一種知覺性的運動,知覺運動發於內心的反應,則強調命意的穩定,與知覺的靈敏,命意之穩要求需做到以不驚不燥為本,以隨機取勢為能;知覺靈敏必須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為法,達到感通無礙的功效。能不驚不燥,隨機取勢,則必須會物歸己,得入無待,才能隨機而應,存取勢能,取勢之用。能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感通無礙,必須攝所歸能,得入實智。其存在於內心是一種生命感應,智慧的朗現,是主客合一且感通無礙的知覺性運動。聽之於心,聽之於氣是一心之朗現,一心之伸展,一心之遍潤。太極拳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之身心氣一體的拳術,徹底呈現了心善淵之心靈意識的發用。


3、與善仁:


與者參與,付出。是我與你的生命聲息在互動感通下,通過覺知之仁以參贊詮釋吾人的生活世界。此生活世界是泉源滾滾,沛然莫之能禦的生活世界,此生活世界剎那生滅遷流變化。人之參與能安居此生活場域之中,乃是通過一體之仁〈註〉的作用而安身立命。仁是人之安宅,使人與人之間存在一種真實感通。人們能安居於仁,才能成為一個人,才能參贊化育此生活世界。否則成為沒有覺知,麻木不仁,故曰與善仁。


太極拳修煉著重生命氣息的交感,在一動一靜,一屈一伸中,氣之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中,知覺於心;肢體相摩相盪,氤氳之氣升發於身,升降飛揚,充擴於吾人內心,未嘗止息。由此而之虛實之變,動靜之機,人與天地交與參贊,生生不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極而太極,即寂即感,當下感通,知覺明敏,一時明白,由此而體認到仁是生命的核心,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這種覺知之仁可謂與善仁的真實發用,亦是道之開顯。太極拳乃仁人志士之拳也,拳之於人參贊於生活世界,營造社會總體,交付於你我生命之中,陶鑄而為德。太極拳作用於人生乃仁德之大用流行,行運人間,週身運轉,全體大用也。太極拳運動其內在覺知的心靈是一純粹經驗的領受,難以言說。仁心的發用,生活場域的參與是「性智的力用」〈註〉,念念皆是新新的,自動的,內在存有一種活的,不匱乏且自動的生命創發。生生不息的力量,是一自強不息的,源泉滾滾,沛然莫之能禦的生命流動,此流動存在著,心善淵,與善仁之能,此能動性是仁生命力中信的徵驗,君子者仁之實踐者。太極拳乃君子拳也,一息尚存,自強不息,仁之發用,信實不虛。


4、言善信


道可道,非常道,常道是無以言說,是一整全之體,根源之道,如如常存,偏一切活動,道為一切生命實存之道,不離場域,不離生活世界。論場域、生活世界皆對人的立場而言,故道者,不離人。即說人,則離不開人的言說。


人之言說常以道為依歸,道是不可說,但道為一切生命實存之道,不離場域,不離生活世界,道流出開顯於生活世界必隱含「可說」,可說必指向說,說之為說,必須說出對象,有了對象。則言說使道之可能性轉為必然性,必然指出一對象,俗語說:「言之有物」,物者,言說之對象也。〈在林安梧的「道」與「言」一文中指出:道顯為象,象以為形,言以定形,言業相隨,言本無言,業本無業,同歸於道,一本空明〉。言說本來是對道之開顯說而言,故其言說之對象,皆應根源於道,入於無為之誠為依歸。但人為有思想之人,且有自私之心,因此造成言不由衷,因此道由根源性的整體開顯之於人時,已含有一染執性而有善惡之對立存在。生活世界之事存在著染執、勢力,性好、利害的衝突,權力伴隨而生,使語言適向於生活世界造成扭曲變形,語言被異化了,而成為道可道,非常道。通過語言要溯源於道,則必須由信入手,信是人之言,是信息的感通交融,它是信實、可信驗的。一切的言說皆是誠之於心,氣之感通交融,信實無虛,而可信驗的。不只是藉由一堆語言文字符號構成的邏輯系統而詭辯的戲語,因此老子藉由道之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而至道之言善信;道之開顯落實於人,人要溯源於道,就必須由言善信著手,才可進入道體之本源,而同歸於道。


太極拳的修煉是言善信的最佳寫照,言之於對象,因性好、利害等權力的考量,而使語言扭曲異化。太極拳的修煉對象即主體,主體即對象,因此太極拳的肢體語言,表現的是信實不虛,知覺感通於身是可信驗的,不可自欺。語言之於對象還可欺人,但太極拳的肢體語言是主客一體,無法自欺的。


太極拳的修煉通過自身體驗而涵化於生命之中,落實於生活場域,毫不勉強,又無緣飾,是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顯現出慈祥而篤實的生活化的太極拳。在這種生活即太極的直養、陶鑄下,人即是拳,拳即是人,人拳合一,鬆透自然,達化無礙,充實而有光輝,屈伸開合出入自得。太極生活化,生活太極化,久而久之出天然,太極即是吾心,吾心即是道,因此可以說太極拳之心學本源,必須溯源於道之總體根源。太極拳之實踐開顯的場域,須走向生活世界,融入歷史社會總體。


太極拳絕非僅是一強身健體的運動技藝,而是要成為一門學門去探究才能成就的。而此學問又必須在生活化的存在體驗中獲得,經由身體力行的功夫通過正、知、覺、會、通、神、明、歸、藏九層境界,達於太極道化的修煉。九層境界的修煉使生命涵化入道。九層境界的實踐工夫必須建立在一種覺知信實的心靈上。盤架串拳,遇事取物,皆有所省發,觀初上的葉芽,出土的嫩草,老幹上的新枝,在生命的轉化中,皆有豁然開朗,心領神會。內心產生出敏銳的覺知,是信實可驗的,一時明白的,不須言說的。


太極拳的言詮必須本著體驗的覺知,體會而言出有物,物物皆實,不是因文解義,背誦經文而照本宣科的。太極拳肢體展現的肢體語言是無言之言,呈現一種默之語,隨著修煉的層級而有不同的領會;至於對太極拳內涵境界的語言詮釋也是本著修煉者的體認而有深淺的內容。有幾分體認,才能說幾分話,不可信口開河,道聽塗說。本著言善信的精神,如實的詮釋,才是太極拳之於道的精神所在。


5、正善治:


正者,不偏不移,四平八穩〈註〉,表現事物運動中,最穩定的結構體,以正治國則天下平,以正修身則身心合,大學言: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心而身而家而國到整體世界的秩序運作,皆離不開正的基本要求,能正才能產生奇,奇者正之用也,老子在五十七章言: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是正善治的最佳詮釋。


太極工夫在煉一「正」字,先求架子正,其次要求式子要正,身體的身姿與拳之形式結構皆合乎方正的要求,再求規矩正,最後求法門正,少了東西修不到正,錯了層次更煉不到正。未知正則門法不高,未守正則不重傳統,未合正則工夫不夠,未會正則自悟不足。太極武藝博大精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僅守其正,多煉多體會,多長工夫〈註〉


太極武藝修煉法程第一單元正形氣,就是要從正開始,所謂正形氣就是正形體與正氣勢,兩個層次的修煉,正形體就是修煉者身姿形體,包括步樁、當胯、身腰、手眼四大結構部份。在步樁上要求腳底踏平,曲膝,做到樁穩步平的要求;在當胯上要求撐當、疊胯、收尾閭;在身腰上要求腰鬆、臂鬆、尾閭中正、圓腰、豎脊、涵胸拔背,沉肩墜肘,身軀達到胸腔空寬,腹腔鬆闊,立身中正,膀臂鬆開;在手眼上要求,正容收額,吊頂舒項,達到頭容正直,兩眼平視。姿勢上分為靜態的盤架姿勢,與動態的串拳姿勢,靜姿的盤架是指心有令、神有覺的身形姿勢。其恆常的身法要求:全身鬆靜,提起精神,操作項上要求:虛靈頂勁,沉肩曲膝,呼吸自然,氣沉丹田;動態的串拳姿勢是指以氣運身之下的體肢運動,動作煉法上要求:知覺運動,動中求靜。操作項目上要求:淨念凝神,以心行氣,氣行四肢,分清虛實,手與肩平,胯與膝平,變換在腰,邁步如貓。


正氣勢就是心呼身應發揮的動作成效,在動作效應上應該達到全身通泰,運轉如意,動作輕靈且沉著,沉著又輕靈的現象。正氣勢顯現出命意要穩,知覺要穩,樁步要穩,當胯要穩,身腰要穩,手眼要穩,轉換要穩,提放要穩的八穩要求。正形氣的修煉是身姿結構與氣勢內容的內外結合的修煉法程,要求上是正心、正身後表現出身心結合一體的周身運作,達到體內是全身通泰,氣勢昇發;運動上是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輕靈沉著,運轉如意的氣韻流行。


正形體與正氣勢的要求與成效正如老子所言正善治的最佳寫照,亦是大學中所說誠意正心修身的實踐進路。有了正善治的實踐,才能進而事善能動善時的功能發揮。


6、事善能:


事者道之事,是道的開顯作用。道之事是真體的呈露,不是知識的掌握,是全副生命的參與,理念的探索,道是一道的開顯作用必然走向多,此多乃是道之生生不息開顯呈露出來的。生生不息即隱含著「能」之流行。此能的流行是道之「體」顯現為「用」的動勢,是一「能變」,這種能變的開顯是以一「相反相成」的方式展開的,此展開是生動活潑,翕闢成變〈註P.115〉,老子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所指的就是道的開顯是「能」的作用而善以成事的萬物流行,是闡明宇宙變化的理法,從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翁闢成變的一種能的能動性、能變性。生乃因有「能」而起作用,一、二、三、萬物皆是道之事用,此事用的變化乃因「能」之生化而有之。善者、沖氣以為和也,故曰事善能。


道之事,開顯於太極拳之事功,亦是表現出體用合一的效能,從築基的功操要求,到盤架、串拳的拳架子的掌握與運行,皆是事的內容。太極拳的發用乃在於勢能的作用,能善得其宜,所謂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我順人背,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因身體之姿勢變化與體內之能量流動,皆能同步運行,使太極拳的行功如流水般柔軟而變化萬端。


在太極拳文獻十三勢行功心解篇,明白的指出事善能的方法: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虛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需沉著鬆靜,專主一方。立身需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煉鋼,無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淨,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


從十三勢行功心解的說明,指出太極拳修煉上「身、心、意、氣、神」的變化與作用,皆存在著「能」的勢,老子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勢者能之作用也。


「身心意氣神」涵具於身心中的「能」,藉由拳的行運轉換,不斷的積蓄充實。由開展、緊湊而臻於縝密,此修煉過程是事善能的實踐過程。有了事善能的心神體能的材質,進而談動善時,則體用兼備,「能」之能動性與能變性皆無過不及,得其環中而無往不利。


7、動善時:


莊子齊物論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若驟若馳,無時不多,無動不變」。其所謂「方」,顯現了時間的流逝,遷流不息,剎那而過,永不暫住,時間無形,而變動顯其形,因變動而顯現了時間的存在。時之變易,趨向永恆,逝者未去,而繼者已至,我們無法預先透支,也無法儲蓄挽留。要了解時間的連綿無已,必須從永恆不斷的變動中,了解時間的意義,所以舉凡人、事、物,若要歷久常新,必須隨著時間不斷的變化革新,才能生生不息,日新又新,故曰動善時。


合於變,因於物,動而時發,清明在躬,志氣如神,能定能應,不將不迎,此乃太極武藝之妙用,也是動善時的具體發揮。徐哲東在太極拳發為煉用篇闡釋了太極拳動善時的精義:


「角技必取準於時方,武術皆然,伊惟太極,善藉彼力,善用我力,則非自於各家所及矣!蓋各家所爭者,得時之先,得方之勢;太極之妙用,不爭先而嶄隨時,不爭勢而嶄隨方。能隨,則無時非先,無方不順,請言太極時方之準:夫時之所爭,不過瞬息,而力之作止變換,輒見節族。及其將作未作,將止未止,將變未變,將轉未轉,於是焉取之,謂已應節。不得其節族,勿取也。已失其節族,必將有待也。故不爭先而斬隨時也。然而我之力,亦有作止變換,而無節族可尋者,何也。凡複合之動,錯綜而運,不能行于一時,則作止有跡,變轉有端。一斷一續,而節族顯。若于一時,能為複合之動,錯綜而運,則循環無端,連綿無亦。


取勢常相反相濟,則屈伸往來,避就攻守,可以俱時而有節族,奚由尋哉?此時之準也。夫方之所爭,惟在毫釐分寸。其用之也,有前後、左右、上下、斜正、曲直。所以用其前後,左右、斜正、曲直者,總歸于順逆。轉其順勢,順反為逆。乘其逆勢,當機勿失,此據彼而言也。惟勢勢自處於順,乃可制彼之逆,此據我而言也。故彼來我接,彼去我迫。毋當其衝,而就其空。避其衝者,非徒讓也。左旋右進,上捨下攻,斜切曲取,亦為讓也。就其空者,非必前也,退接傍擎,亦為就也。正以用斜,斜以濟正。直以用曲,曲以濟直。若是者,必于一勢之中,兼用數勢;一動之頃,非止一力。要使彼力方向陡變,彼心倏受震驚,則可使彼力還施彼身,而吾直如摧枯焉,此為善于隨方,此方之準也。然方雖得準,應時則效,時或小差,效即減殺。時若相違,效或相反。時之於方,亦猶是也。故當肆習角技,必合而用之,以斬確當。寧理而求精。毋越理以爭勝,功候至,而智勇存矣。」


從以上太極拳練用篇的敘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動善時用之于太極拳關鍵,在一隨順而為,不爭先而隨時,不爭勢而隨方。取準於時方,則能得機得勢。動善時,則能循環無端,連綿無跡,以無厚入有間,則無往不利。方能得準,應時有效,則能應物而運,不執成心,與物推移,無所凝滯,虛靈之技,由此而出,功候至,則智勇備矣。


三、結語:


 太極拳修練上師法自然,仿效水之特質,隨物因應,立身中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一呼一吸,一動一靜,皆相濟成和。和則力均而平,兩力若不存於身,成為致一之虛。身心能虛,則隨宜而得中,運身舉步,可以宛轉繁變,安之若素,不爭而得,得時中之機微 ,應物而運,不執成心與物推移,無所凝滯,圓滿和諧,故無有怨尤。


上善若水,作為一種哲學信念,就是教導我們在生活中,不要一味逞強,不要急於求成其核心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居善地,審時度勢,隨方就圓,從容不迫,寓剛於柔,這樣人能在任何環境中進退自如,立於不敗之地,最終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太極人生的實現,如《菜根譚》中所言:「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人常持此意以應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太極人生,動靜交相養,身動、意靜、心安、神閒,神舒體靜,何等悠閒


2005.09.16初稿


6,927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老祖宗的養生法—太極拳 (台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藍青)

老祖宗的養生法太極拳


 


一、      前言


高齡化是未來的世界的趨勢,但是高齡並不等於疾病,持續而有規律性的運動,可以延緩老化,並減少慢性病的發生。此外,運動可以促進老年人的健康體能,維持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並改善生活品質。因此,在高齡化社會中,推廣適合中老年人的運動是國民保健重要的一環。


但是,上了年紀的人並不適合競速性或接觸性的運動。適合中老年人的運動應具有低衝擊力,非接觸性且運動量穩定的特性。此外,這些運動應可促進心肺功能、肌耐力、柔軟度及平衡性等健康體能要素。在傳統的運動中,我們發現太極拳就具有上述特性,十分符合「均衡性運動」的觀念。


太極拳是一種傳統武術,柔和的動作中配合腹式呼吸,頗受中老年人的喜愛。從運動推廣的觀點來看,太極拳合乎經濟與方便的原則,適合在社區中練習。


根據文獻報告,太極拳除了可以促進健康體能外,還可以增進身體的平衡能力,減少老年人跌倒的機會;也可以降低血壓及血脂肪,並改善內分泌和免疫功能。此外,太極拳可以降低焦慮、緊張、憂鬱和情緒障礙,對心理健康也有幫助。


據估計,全世界練習太極拳的人超過一億,其中以華人為主。近年來,西方人對這種運動也產生興趣,學習的人有增加的趨勢,最近有關太極拳的研究逐漸增多,有不少論文發表在著名的醫學期刊,表示這種運動已開始受到重視。本文會為各位讀者介紹這些研究成果,除了認識太極拳對健康的好處,也了解這種老祖宗的養生法中所蘊含的智慧。


二、      太極拳運動的特點


太極拳是一種很特殊的運動,在練習的時候,講究身心合一,因此西方人稱太極拳是一種身心運動。在練習太極拳時,主要使用腹式呼吸,也就是橫膈呼吸。腹式呼吸可以減少呼吸時的死腔,提高呼吸的效率。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如果使用腹式呼吸,可以改善呼吸困難的症狀。在運動時用腹式呼吸,可以增加攝氧量,提高運動的能力。


太極拳的動作柔和,練習時呼吸平順,所以許多人以為太極拳的運動量很低。事實上,「太極」的精神源自道家,因此要求「調身、調心、調息」。練拳時「面不紅、氣不喘」是需要長期的訓練才能達成,並非一蹴可及的。


此外,太極拳用半蹲姿練習,這是中國武術最特別的地方。西式運動很少用半蹲姿,但是中式運動講究「十分功夫七分腿」,蹲馬步是基本功夫。從運動生理的角度來看,蹲馬步可以訓練大腿的股四頭肌及小腿和腳掌的肌肉。股四頭肌是人體最大的肌肉,強壯後有助於「蹦跳騰挪」,對肌力和心肺耐力都有幫助。訓練小腿及腳掌的肌肉則有助於平衡,運動時不易跌倒。


蹲姿運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調整運動量。蹲姿越低,下肢運動量越大。因此,初學拳者以高馬步開始,逐漸降低高度,就可增加運動量。西式運動則主要以改變速度來調整運動量。因此,中式運動通常只需要很小的空間就可以練習,而講究速度的運動就需要很大的場地。因此太極拳隨處都可練習。對於地狹人稠、多風多雨的台灣,很適合作為大眾的健身運動。


三、      極拳之運動強度


要了解一種運動對健康體能的效果如何,必須考慮它的運動量的大小。如果運動量愈大,對心肺功能的促進效果愈好。如果運動量太小,要達到健身的效果就需要長時間的運動,時間上並不經濟。譬如散步雖然不錯,但因運動量太低,一次可能要走上一小時以上,不如快走半小時比較節省時間。但是運動量太大的話,雖然增強體能的效果很好,但多數人無法接受,推廣的效果很差。此外據烈的運動也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太極拳是最適合推廣給大眾的運動,應該有適中的運動量,不需特殊場地與器材,男女老少皆可學習,且運動本身不會太枯燥。


根據前人的報告,太極拳的運動強度依門派及式子多寡而不同。在年輕的太極拳練習者,Brown等報告六名男性在練習楊式太極拳的最高平均心跳只有114下。但是卓大宏等報告十一位年輕男性在練習老架式太極時的平均心跳為134下。在中老年的練拳者,Gong等曾報告練習簡易太極拳時的平均心跳為每分鐘為104下。姜壽德教授對不同派別的太極拳練拳者所作的研究中,發現其練拳時的最高心跳為每分鐘108跳。蔡錦雀等則報告男性在練習64式太極拳時的平均心跳為每分鐘113下。


根據這些研究,簡易太極拳的運動量較低,主要是因為式子簡化且時間縮短。此外,老年人練拳的心跳率較年輕人為低。但是老年人的最大心跳率也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因此相對運動量與年輕人是差不多的。


上述有關太極拳運動強度的研究,多數是用心跳率來探討。受試者在練拳時,以遙測心電儀來記錄其心跳反應,來估計太極拳的運動量。但是部份研究沒有將太極拳標準化,且未作最大運動測驗,因此無法測定相對運動量。此外,下列因素也要考慮:


(一)、太極拳的門派很多,各種簡化形式更多,訓練的強度顯然不同。以研究觀點而言,應選擇標準化的架式,否則無從比較。有些國外的研究,採用了幾個太極拳的架式做訓練,只能算柔軟體操,並不是真正的太極拳。


(二)、受試者訓練的狀態應該標準化。在練太極拳時,個人的速度不同,時間也不同。以運動訓練的原則來看,應統一練拳時的速度與時間。譬如測量步行的運動量,要在固定速度下比較才有意義。以太極拳為例,打同一套拳,時間愈長運動量愈大。


(三)、心跳反應雖然可用來估計運動強度,但因個人差異很大,結果不盡正確。如能直接測量攝氧量的變化,並與最大運動測驗的結果比較,對運動量的評估應較為準確。最近因為儀器的進步,可以利用遙測儀器在不干擾練習的狀態下同時測量心跳率與攝氧量。


根據我們在台大醫院的研究,利用遙測心肺功能測試系統,測定練習老架楊式太極拳時的攝氧量與心跳反應。結果發現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受試者的心跳率在前十分鐘快速上升,而後則緩慢上升。但是,受試者的攝氧量在第三分鐘就達到穩定狀態,直到練拳結束。


如與受試者在運動測驗時的心跳率與攝氧量比較,練拳時的攝氧量為最大攝氧量的五十五%,而心跳率為最大心跳的七十五%。此外,練太極拳時的血中乳酸濃度與乳酸閡值十分接近,顯示太極拳是一種中等運動量的有氧性運動。此運動強度符合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如果長期練習,可以有效地促進心肺功能。


此外,陳式與楊式太極拳的運動強度較簡易太極高出很多。要想明顯促進體能者,特別是年輕人,選擇傳統的楊式或陳式較佳。對於年紀很大的人,練習簡易太極可能比較容易。


影響太極拳運動強度的因素,除了架式以外,姿勢高低也很重要。根據報告,陳式、楊式與簡易太極在高樁步練習時的心跳率分別為每分鐘107、101與92跳,而在低樁步時的心跳率則分別為每分鐘134、116、108跳。可見太極拳的運動強度與訓練時的要求有關。中老年人較易發生骨關節的退化性疾病,因而練拳時以高樁步為宜,以減少下肢關節的壓力。對年輕人而言,為了提高運動強度,練拳時則以低樁步練習較佳,以增加訓練的效果。


四、與健康有關的體能指標


與健康有關的體能指標稱為健康體能要素,包括心肺耐力、肌力、身體柔軟度、身體組成(體脂肪比率)、平衡能力等。以不同的運動形式而言,重量訓練可以增進肌力,慢跑可以增進心肺耐力,騎腳踏車則可增進心肺耐力及下肢肌力。以心肺耐力為主的運動,長期訓練可以減肥。以肌力為主的運動則可以增進肌肉量。


好的運動計劃應有益於這些體能要素,因此西方人從事運動常利用健身房,使用多種運動器材,如跑步機、固定式腳踏車及重量訓練儀等。但是上健身房要花錢,不是每個人都負擔得起,如果有運動可以不需要器材,又可以同時得到上述的好處,不是更棒?根據最近的研究,太極拳對上述健康體能要素都有好處,茲介紹如下:


太極拳對健康體能的效果


(一)、心肺耐力


心肺耐力是指可以長期從事有氧性運動的能力,而最大攝氧量正是心肺耐力的單一最佳指標。依照美國運動醫學會的標準,可以有效維持心肺耐力須具有下述特性:


1、運動型式:使用大肌肉群,韻律性且能維持較長時間的有氧性運動。


2、運動強度:最大心跳率的65%以上,或最大攝氧量的50%以上。


3、運動時間:每次20至60分鐘。


4、運動頻率:每週三至五次。


一般建議的耐力性運動項目包括跑步、騎自行車、游泳等,但是這些運動大多需要場地及設備。反之, 太極拳運動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不需設備與金錢,且運動傷害很少,很適合推廣作為國民的健身運動。


為了研究太極拳對心肺耐力的效果,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的研究,分別用橫斷式和縱貫式的研究方法,來探討太極拳對心肺耐力的促進和維持效果。


橫斷式研究是同時測量一群中老年練拳者的心肺耐力,與很少運動的中老年人練拳者最大攝氧量較高,表示太極拳對心肺耐力可能有促進的效果。


但是,橫斷式研究中,有一個缺點無法克服,那就是遺傳因素。因為練太極拳的人,也許是先天的體能較佳,才會去從事運動;而那些先天體能較差的人,比較傾向於靜態的生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定要用縱貫式的研究方法,長期追蹤練拳者的心肺功能。


因此,我們設計了兩個縱貫式的研究。第一、練拳者在長期追蹤下,心肺耐力的衰退是否較慢?第二、初學太極拳者在練拳的過程中,心肺耐力是否有明顯的進步?如果上述假設可以經由縱貫式的研究證實,那麼太極拳對心肺耐力的訓練效果就可以確定。


此外,我們設計了一個臨床研究。將太極拳作為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患者的復健運動,探討以太極拳應用於心臟病患的可行性。


1、     太極拳練拳者的心肺耐力:


中年組有90位年齡從50歲到64歲的受試者。其中太極拳組有41位,平均練習太極拳6.3年,對照組則也49位靜態生活者,在最大運動時,男性練拳者的最大攝氧量較對照組高28.9%,女性練拳者則較對照組高14.7%


 


老年組有76位年齡從65歲到80歲的受試者。其中太極拳組有41位,平均練習太極拳11.8年。對照組則有35位靜態生活者。在最大運動時,男性練拳者的最大攝氧量較對照組高19%,女性練拳者則較對照組高18%(圖一)。這兩個研究顯示練拳者的心肺耐力較同年齡的人明顯為佳。


2、長期太極拳者心肺耐力之追蹤


為了探討太極拳對心肺耐力的維持效果,我們追蹤84位長期練拳者在兩年中心肺功能的變化。太極拳組有45位,平均練拳期間為6.7年,而對照組有39位靜態生活者。


在兩年的追蹤期間,男性太極拳組的單位體重最大攝氧量每年降低0.45毫升,而女性則降低0.3毫升。男性對照組的最大攝氧量每年降低0.8毫升,女性則降低0.6毫升。因此,對照組的心肺耐力衰退速率約為太極拳組的兩倍。由此結果可知,雖然心肺耐力隨著年齡增加而衰退,但是長期練拳可以延緩這種趨勢。


3、     太極拳對初學者心肺耐力的訓練效果


太極拳對初學者的心肺耐力有沒有幫助?我們追蹤了20位平均年齡為65歲之太極拳初學者,他們每週至少接受三次訓練。結果發現經過一年的訓練,男性太極拳組的最大攝氧量上升16.1%,女性則上升21.3%。此結果顯示太極拳可以有效改善初學者的心肺耐力。


4、太極拳對冠狀動脈繞道術後患者的訓練效果


本研究是探討太極拳對心臟病患的訓練效果我們選擇低危險性的冠狀動脈繞道術後患者參加在一年的追蹤期間,太極拳組的最大攝氧量增加10.3%可知太極拳訓練不但對正常人有益,也可以提升心臟病患的運動耐力


目前台灣的心臟病患出院後常缺乏適當的訓練場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推廣心臟復健應善用本土資源,設計適合當地文化的訓練計畫太極拳經濟方便,易為國人接受,在地狹人稠的台灣,適合作為一種心臟病患的復健運動


(二)肌力


肌力對日常生活的活動能力,十分重要,一般人的肌力從五十歲開始衰退,而下肢肌力的衰退比較明顯有些老年人下肢肌力太差,連從椅子上站起來都有困難,日常生活十分不便,也容易跌倒因此肌力訓練,特別是下肢的運動,對老年人非常重要


根據研究,老人的下肢肌力訓練,可以有效增加肌力如果原來的肌力愈差,進步的幅度愈大,但是大部份的研究都是用器械來訓練,對一個肌力太差而行動不便的人,要使用重量訓練器材並不方便最近有一些研究,讓老年人利用體位的變化做柔軟操,也可以促進肌力太極拳就是一種以體位變化為阻力的運動,因此對肌力的訓練也有效果


1990年開始,美國有一個大規模的研究計劃,整合了七所大學及研究機構,從生理功能行為及環境的角度來探討如何防止老年人因跌倒而造成傷害


FICSIT在康乃迪克大學所進行的一項研究,受試者先以重量訓練器械運動三個月,再進行六個月的太極拳訓練,發現太極拳可以維持器械訓練的效果這個研究證實了太極拳雖然看起來很柔和,但可以維持下肢肌力


太極拳是否可以增進下肢肌力我們發表在20005月份美國復健醫學會期刊的研究,發現太極拳訓練可以增進下肢肌力經過六個月的訓練,受試者膝伸肌的等速肌力可以增加13.5~24.2%


為什麼太極拳對下肢的肌力有幫助呢因為太極拳是在半蹲的姿勢練習,姿勢愈低,對肌力的訓練效果愈好因此,長期練拳的人腳步輕快,上下樓梯不會力不從心,生活中的限制也較少


太極拳是在半蹲的姿勢練習會不會對關節不好事實上是不會的因為太極拳對動作很慢,且大多數動作都是兩腳固定在地上,根據生物力學的理論,對關節的衝擊力不會太大有學者證實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練太極拳,並不會影響病情。不過,對於下肢有關節炎的患者,練拳時時應循序漸進,且採用高馬式為宜。


 


(三)、身體柔軟度


柔軟度是關節可以活動的最大範圍,因此與肌肉、肌腱、關節囊等組織的延展性有關。柔軟度太差容易造成下背痛,發生意外時比較容易受傷,且日常生活有些動作會有困難。因此,在從事運動前應先做柔軟度訓練,也就是拉筋,運動時比較不容易受傷。


練習太極拳前一般會先做功操,就是以柔軟度及平衡性為者的暖身運動長期練拳的人即使年紀很大,直立時彎腰通常都可以摸到地板但是,許多中老年人如果不常運動,直立時只摸到膝蓋,表示下背部及大腿後面的肌肉柔軟度很差


根據我們的研究,練太極拳的人的確柔軟度很好,即使初學太極拳的人,練拳後的胸腰椎柔軟度也能改善最近香港大學發表的研究也證實了太極拳可以增進腰椎柔軟度


(四)、平衡性


老年人不但肌力逐漸衰退,平衡性、反應性都會變差,因此容易跌倒。此外,老年人跌倒常造成骨折或頭部外傷,纏綿病榻,引起許多併發症。跌倒即使沒有造成身體的傷害,對心理也會有不利的影響。許多老年人跌倒後就不敢出門,對生活品質影響極大。


根據前述FICSIT計劃在康乃迪克大學所進行的研究,太極拳訓練可以改善平衡的能力。最近香港大學的研究也證實太極拳可以增近單腳站立的時間。太極拳的動作中有很多單腳站立,重心轉移及平衡的動作,因此對平衡有很好的訓練效果。


(五)、心理方面的效果


運動對心理健康有幫助,長期運動可以降低焦慮及憂鬱。根據研究,太極拳可以減少壓力、焦慮及情緒障礙。太極拳對於減低壓力的效果與中度運動差不多。


五、  太極拳的臨床應用


最近有許多學者將太極拳應用於慢性病的患者,也得到了不錯的結果,表示這種運動可以介紹給適合的病人來練習。下面簡單介紹太極拳在臨床上的應用。


(一)、冠狀動脈疾病


缺乏運動是冠狀動脈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對於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短期的運動訓練可以增進患者的體能,長期運動則可以降低死亡率。因此,心臟病患出院後應長期保持運動的習慣。但是在台灣,因為運動場地的不足及天候的限制,運動很容易半途而廢。太極拳動作柔和,又不受場地、天候及時間的限制,頗適合作為為心臟病患的健身運動。


Channer曾將太極拳應用在急性心肌梗塞後的病人。它將126位心肌梗塞的患者隨機分為太極拳組、有氧運動組和沒有運動的對照組。經過幾個禮拜的訓練後,太極拳組的心縮壓和心舒壓都降低,有氧運動組的心縮壓也降低,但是對照組的血壓則沒有變化。此研究顯示太極拳可以降低心肌梗塞患者的血壓。


最近我們發表在美國運動醫學會期刊上的研究,也證實太極拳可以增進心臟病患的心肺耐力。在這個研究中,接受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患者以太極拳作為一種復健運動,經過一年的訓練後,最大攝氧量可以進步11.9%。這個研究顯示太極拳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體能,適合作為心臟病患的治療性運動。


(二)、高血壓


在前述FICSIT計劃中,在亞特蘭大Emory大學的研究群發現太極拳訓練可以降低血壓。此外,最近在美國老人醫學會期刊所發表的一個研究中,62位老人被隨機分為太極拳組和有氧運動組。經過12週的訓練後,有氧運動組的心縮壓降低8.4mmhg,而心舒壓降低2.4mmhg。太極拳組的心縮壓降低7.0mmhg,而心舒壓降低3.2mmhg。


這個研究顯示太極拳降低血壓的效果和中等運動量的有氧運動差不多。因此,降低血壓不需要做劇烈運動,只要從事輕度到中度運動量的活動量的活動即可。


(三)、預防跌倒


老年人跌倒常造成嚴重的傷害,如骨折、脫臼或頭部外傷,因而引起許多併發症,甚至造成死亡。運動可以增進肌力、平衡性及反應性,是預防跌倒的良方。在前述的FICSIT計劃中,在亞特蘭大Emory大學的研究群發現太極拳訓練可以減少跌倒的機會。


這個研究採用了十個太極拳姿勢來訓練,經過十五週後,跌倒的機會可以減少47.5%。太極拳可以有效地增進下肢肌力,在動作中也有很多平衡的訓練,因此可以減少跌倒的機會。


六、  新世紀的健身運動


在過去,運動常被賦予「強國強種,為國爭光」的神聖使命,變成另外一種戰場。運動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勝利,因此競賽性的運動比較受到重視。但是競賽性的運動只適合少數的年輕人,對大多數人沒有運動細胞的人,是很難真正參與的。


中國式運動重在養身而非競賽,頗為符合目前的新觀念。太極拳雖然是一種古老的運動,但是它的價值逐漸被肯定,它的健身效果也被證實,值得有興趣的人來學習。太極拳古老的面紗底下,呈現的卻是適合新世紀的健身運動。


 


 


 


 


本文截取自台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藍青


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立身中正」對修鍊太極之重要性

「立身中正」對修鍊太極之重要性


彰化縣楊太極武藝協會 黃耀聰


    從孩提逐漸成長,身姿亦隨著年齡、生活習慣不良、疾病等因素,而逐漸的彎腰、駝背、鼓腹、聳肩,違反人身自然之身形,相對漸進造成胸腔之窘迫,氣息不接,遑論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因此人身之動靜姿身形,為身體健康之表徵,亦為中醫入門斷之辯證指標,爰如能於日常生活習慣中去改變身姿,相對於修練太極之過程,亦較容易達到「立身中正」之要求。


    據華步庭承統傳述正功初修心法大目提要略以:「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腰頂深究功不已,身形得勢自伸舒。四平八穩總需仗,知覺運動莫疏忽」,告訴我們身形腰頂之重要性,其中四平正法:「襠與頂平、肩與胯平、手與肩平、胯與膝平」係人身姿結構上之四種基準,亦是立身中正之根本。


    山右王先生宗岳之太極拳論略以「..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虛領頂勁係於人體頭顱之正頂處(百會穴:諸陽之會處;道家內經圖之鬱靈台),凝聚著向上之頂勁,以加強全身肌肉關節、韌帶之靈活及鬆弛度,並配合頭容直正、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舒腕伸指,以求頭顱與軀幹部能舒而不懈,保持直豎,配合鬆腰疊胯、腹內鬆靜、尾閭中正、呼吸細勻深,使身姿中道而立,不因動靜突變而前俯後仰或左倚右靠;「立如平準。活似車輪。」,係指身姿之直立,肩膀能夠像天平ㄧ樣保持左右平衡,身軀能像秤鉈下垂ㄧ樣保持鉛直。於串拳時,體肢運動之軌跡,能以脊椎像車軸,而運轉如同轉輪般自然靈巧,如脊椎不直或車輪不圓不滿,則轉動不靈。另十三勢行功心解略以「立身需中正安舒,撐支八面」、十三勢歌中略以「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等,均要求身姿能不偏不倚、支撐八面,均是強調「立身中正」重要性之最佳佐證,也唯有立身中正,才能穩定重心,站穩腳跟,虛實能分,轉動輕靈,毫不費力。


    我們在武場推廣咱們門內「老架式太極拳」過程,通常會遇有部份之師兄或師姐反映膝蓋疼痛,除提醒給予適當熱敷之理療作為,以促使膝蓋局部之血液循環增加外,亦應排除先天或後天疾病或運動傷害造成膝蓋疼痛之前提下,予以瞭解是否為立身未中正安舒所造成,緣人身正常身姿中正之站立,重垂線(重心)於二腿之中間,身姿正直,並無其他分力造成向下合力之不穩定因素存在,因此上半身可維持自然安舒,若如前述前俯後仰或左倚右靠之情形時,由於重力之關係,將產生他向之向下分力,致其合力向下,身體需做功來抵抗其向下之力量,因而產生僵勁,造成氣血停滯,轉動不靈,更無法以心行氣,間接加重膝蓋之承受負荷,影響了太極修鍊成效,甚至造成不可逆之傷害,爰此,應特別留意初學者之學習情形,包括平常生活中之身姿,協助養成立身中正之習慣。


    在我們老架之套路中,最容易觀察是否立身中正之架子或式子為「沉採」,如左右斜飛棚、野馬分鬃、斜飛等,由於顧盼之故,易生前傾、「雙按坐掌」如攬雀尾、如封似閉等,由於意念過重之故,易生前頃,另外諸如扇通背..等等,均是易產生前傾之架子或式子,可做為是否立身中正之觀察指標,另分析前述產生前頃之人體結構因素,仍歸咎於「疊胯」,「疊胯」為上身正直時,成微屈樁子,髖關節向前之角度比人體直立時之「直胯」為小,此時稱之有了「疊胯」,依四平正法之「肩與胯平」告訴我們,疊胯之程度左右要相稱,才能產生「肩與胯平」,亦即以胯平面上緣之連線,做水平的揉胯運動,與四平正法之「襠與頂平」、「手與肩平」相互形成中正之姿,於我們老架套路中諸如摟膝拗歩、斜飛、白蛇吐信等式,均可用來盤己身之架子是否符合前述之準繩。


    正功初修心法大目提要:「四平八穩總須仗,知覺運動莫疏忽。舍此理法終何及,十年半生也糊塗」,除如前述強調身姿立如平準。動作活似車輪之情形外,亦告訴我們莫輕視太極拳亦是一種知覺的運動,符合練拳行功要領【體態總綱第ㄧ】心有令神有覺之身形姿勢,身正,知覺才會正,才能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因此「立身中正」是修鍊太極之根本。


2008/11/21


 


參考文獻:


v    1.王子和:太極涵化文集,養正堂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002


v    2.王子和:太極實拳三十六式類類形式措定靜姿身形影像,養正


             堂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3


v    3. 鄧時海:太極拳教本,楊太極武藝總會,台北1990


                 


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老子道德經第七章---無私

老子第七章無私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太極拳說:


(一)、太極拳以鬆柔為其高指導原則,一切對待皆以鬆柔為根源,鬆柔則能變化萬端,無限的可朔性,故能天長地久太極拳在歷史的變化歷程中,隨著時間的流轉,時代的變化而順應推移,是一種文化的象徵太極拳何以能遠遠流長?因其不自生,隨著時代的變遷,以時間為基,隨歷史而動,時空無限,故能長生不息


(二)、太極拳對待之法,採取捨己從人之法而用之,故人不動我不動,人微動我先動,既感既應,後其身而身先,後發先至,故能制敵於無形


太極者易也,變化萬端,但有其理也,因人而顯,隨物而化,其理行之於人的肢體,依太極之理而行運,則成為太極拳之形象,太極拳依太極之理而行,非人所創


本己存在,因人參與而現其形象,人心思維,各有異同,故其形象也,隨人而異,形象雖變化萬端,而理則一貫,拳論曰:「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太極拳無身,以人之身為身,太極拳成就了人,也因人而永續留存,可曰:外其身而身存,因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20051011日初稿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