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一、  前言: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以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家以水的特質象徵道的精神,其原因在於水有非常獨特的品性,一是至柔而至剛,世界上有形可見之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是它卻可以無堅不摧,勢力強大,表現至剛之勢,二是無形有形,隨勢而行,沒有固定的形狀,但它卻始終依據外在的環境,時時刻刻變化,它的有形來自於遵從自然而成型,三是雖滋潤萬物卻安於卑下,從不因為給眾生提供生命的元素而居功自傲,且居處在其它東西不願待的低凹之地,不爭不奪,因此受到一切生命的普遍愛戴;四是接納百川,大度寬容,所以江河能成為百谷之王。


老子將「水」視為道的象徵,合於道體的太極拳,就好比水一般,善利於萬物而不爭,太極拳講求的是不爭,謙恭涵養,及就於低位,他自己活動,並能推動別人;經常探求自己的方向意志堅剛;遇到障礙時,以柔克剛,能發揮百倍的力量,太極拳的修煉以水為師,上善若水,從水的獨特變化之中悟到太極人生之道,因此水成為太極拳修煉的精神象徵,以柔克剛,以屈求伸.遇到障礙,隨順因應;遇到壓力,順勢解壓,隨方成方,遇圓成圓,大鬆大軟,保持充份的靈活性,有了充份的靈活性,就可以在生活中減少挫折,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生存下來,上善若水,成為太極拳修煉的境界表徵.


二、太極拳說:


(一)、水之特質對應於拳之涵養:


1、柔軟無骨,變化無窮:遇熱成為水蒸氣,有形而無形,遇冷凝為冰塊,可以定型。太極拳以水為師,大鬆大軟為其追求的目標,俗話曰:「百折腰若無骨」,太極拳修煉到如水之柔軟,則可以因對象變化,示現神奇之技。


2、生命的始基:水是一切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沒有水,一切生命皆將枯槁,水提供生存,也強化了生命且融入生命之中,故水利萬物,因與生命融為一體,故不爭,水無揀剔之性,因時空變化而變化,無有好惡、美、醜,成為道之表徵。太極拳不塗技藝之末,壽人以柔,益壽延年不老春,人人得利於太極拳,不分男女老少,成為生命的活水源頭。


3、太極拳稱為道拳,其本質內涵幾於道也,順地心引力而流動,水往低處流,隨順而變:太極拳運動是順地心引力而運動,在重立場的作用下,運動全身肌肉與關節,使周身結構受到最均勻的運動刺激,全身細胞在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作用下,得到最周全的能量。地心引力的運動原理是最無抗力的運動方式,也是全身柔軟若無骨的最佳訓練。最柔順的運動,並非全身軟弱無力,他反而能達到最剛強的運動目的。由此地心引力的鬆沉運動,使人的骨骼結構達到最大力量的支撐。人體有百分之七十的液體〈猶如水〉,百分之三十的骨質,百分之七十的液體皆順著地心引力而鬆沉入地,百分之三十的骨架必須支撐,讓人能立於地而不倒,因此必須骨健筋柔,才能做到;百分之三十的骨架支撐百分之七十的鬆沉引力,做到了接地之力,極柔軟然後極剛強的作用,全部地心引力,反作用於骨肌之上,故可以強其骨。俗語常說以柔克剛,實則應該說以柔乘剛。剛之健,來自於柔順的能量;柔之能,來自於自然的作用形成,非人為造作。太極拳運動方法如水之特質,順地心引力運動而不爭,作用於人身是百折腰若無骨,壽人以柔,益壽延年不老春,故幾以道,故曰:太極拳乃道拳也。


4、水波盪漾,波波相連,往復摺疊,無有斷續:不以對抗的方式衝突,水如有外來的刺激,必以波動的作用方式,化解此外力於無形,且波波相連,往復摺疊,無有斷續。外力成為水自身運動的增益來源,水的柔軟,包容了一切而融為一體。太極拳領悟到水的運動變化,以波動的方式構成兩點間的運動,達到陰陽互用的原哩,轉剛為柔,將實化虛,能虛柔才能變化萬端,捨己從人,主客合一,彼此往來不分,達英雄所向無敵的境界。水的性質示現了太極拳內容的圓滿,事物的解決不以直線的對抗,而以波動的擺動,來化解一切的阻力。順中有逆,逆中有順,順逆相依,但在柔軟的作用下,順逆皆歸於太極圓滿的內涵之中,無極而太極,則一切皆能平實而圓滿。拳論上言:人剛我柔謂之走〈走化〉,我順人背謂之黏〈沾黏〉,沾黏走化,是一種順逆的依轉原理。吸收了水的特質,遇剛則以柔化之而避其鋒,遇背則以沾黏之勁助其為順,順我之意而行,我之意乃是一種善意的作為,表現了上善若水,處眾人之所惡,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特質。故太極拳乃上善之拳也。


5、清澈無雜:水本質上清澈無雜,和光同塵,入於黑,表象雖同其黑,但其本質乃是純而不黑;入於白,其表象雖同其白,但本質乃是純而不白;化為氣,雖似空無,但本質乃是空而不空的。太極拳之於人,乃隨人之思維。作用而變化,但無損於太極拳的本質。無極而太極,其本質乃是純一而自化,其本身無對立無善惡,太極之理氣純一而有,生生不息,其上善若水,道之象徵。


(二)、太極拳修煉之境地:


1、居善地:


地之能居者萬物也,萬物共生於地。地者,厚德載物,萬物共載於基上,萬物居其所居,各生其生,各化其化,居地為善。太極拳受地心引力而立地生根,接地之力,通天之氣。立根於地,通化於氣,乃地之善也,故曰:居善地。非心有揀別而覓尋善地也,進入平立觀無極,當下立地而觀,乃居善地之意涵也。能立地為根,當下即為居善地也。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居地為善,清靜之心,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立根之地皆為善也,故曰居善地。


2、心善淵:


淵者,深而不可測,納百川而不疑。深而不可測,則淵之寂,顯現其透明性與空無性;納百川而不疑,則顯現其明覺性與自由性。心善淵,心淵之善,是一本心的發用,而非境識的執取,是即寂即感的境識具泯而境識具起的全體大用。心善淵具有意識本然的透明性與空明性及明覺性與自由性;在居善地的立根下,生命本身發用,乃是一源泉滾滾,沛然莫之能禦之生命原初之心之心靈純善之世界。心不是與物相對的分別之心,而是一心物俱泯的心,是心物俱現的心,是大用流行之心。能心善淵如熊氏所言:會物歸己,得入無待;攝所歸能,得入實智。本心的發用,即是道的開顯。


太極拳是一種知覺性的運動,知覺運動發於內心的反應,則強調命意的穩定,與知覺的靈敏,命意之穩要求需做到以不驚不燥為本,以隨機取勢為能;知覺靈敏必須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為法,達到感通無礙的功效。能不驚不燥,隨機取勢,則必須會物歸己,得入無待,才能隨機而應,存取勢能,取勢之用。能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感通無礙,必須攝所歸能,得入實智。其存在於內心是一種生命感應,智慧的朗現,是主客合一且感通無礙的知覺性運動。聽之於心,聽之於氣是一心之朗現,一心之伸展,一心之遍潤。太極拳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之身心氣一體的拳術,徹底呈現了心善淵之心靈意識的發用。


3、與善仁:


與者參與,付出。是我與你的生命聲息在互動感通下,通過覺知之仁以參贊詮釋吾人的生活世界。此生活世界是泉源滾滾,沛然莫之能禦的生活世界,此生活世界剎那生滅遷流變化。人之參與能安居此生活場域之中,乃是通過一體之仁〈註〉的作用而安身立命。仁是人之安宅,使人與人之間存在一種真實感通。人們能安居於仁,才能成為一個人,才能參贊化育此生活世界。否則成為沒有覺知,麻木不仁,故曰與善仁。


太極拳修煉著重生命氣息的交感,在一動一靜,一屈一伸中,氣之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中,知覺於心;肢體相摩相盪,氤氳之氣升發於身,升降飛揚,充擴於吾人內心,未嘗止息。由此而之虛實之變,動靜之機,人與天地交與參贊,生生不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極而太極,即寂即感,當下感通,知覺明敏,一時明白,由此而體認到仁是生命的核心,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這種覺知之仁可謂與善仁的真實發用,亦是道之開顯。太極拳乃仁人志士之拳也,拳之於人參贊於生活世界,營造社會總體,交付於你我生命之中,陶鑄而為德。太極拳作用於人生乃仁德之大用流行,行運人間,週身運轉,全體大用也。太極拳運動其內在覺知的心靈是一純粹經驗的領受,難以言說。仁心的發用,生活場域的參與是「性智的力用」〈註〉,念念皆是新新的,自動的,內在存有一種活的,不匱乏且自動的生命創發。生生不息的力量,是一自強不息的,源泉滾滾,沛然莫之能禦的生命流動,此流動存在著,心善淵,與善仁之能,此能動性是仁生命力中信的徵驗,君子者仁之實踐者。太極拳乃君子拳也,一息尚存,自強不息,仁之發用,信實不虛。


4、言善信


道可道,非常道,常道是無以言說,是一整全之體,根源之道,如如常存,偏一切活動,道為一切生命實存之道,不離場域,不離生活世界。論場域、生活世界皆對人的立場而言,故道者,不離人。即說人,則離不開人的言說。


人之言說常以道為依歸,道是不可說,但道為一切生命實存之道,不離場域,不離生活世界,道流出開顯於生活世界必隱含「可說」,可說必指向說,說之為說,必須說出對象,有了對象。則言說使道之可能性轉為必然性,必然指出一對象,俗語說:「言之有物」,物者,言說之對象也。〈在林安梧的「道」與「言」一文中指出:道顯為象,象以為形,言以定形,言業相隨,言本無言,業本無業,同歸於道,一本空明〉。言說本來是對道之開顯說而言,故其言說之對象,皆應根源於道,入於無為之誠為依歸。但人為有思想之人,且有自私之心,因此造成言不由衷,因此道由根源性的整體開顯之於人時,已含有一染執性而有善惡之對立存在。生活世界之事存在著染執、勢力,性好、利害的衝突,權力伴隨而生,使語言適向於生活世界造成扭曲變形,語言被異化了,而成為道可道,非常道。通過語言要溯源於道,則必須由信入手,信是人之言,是信息的感通交融,它是信實、可信驗的。一切的言說皆是誠之於心,氣之感通交融,信實無虛,而可信驗的。不只是藉由一堆語言文字符號構成的邏輯系統而詭辯的戲語,因此老子藉由道之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而至道之言善信;道之開顯落實於人,人要溯源於道,就必須由言善信著手,才可進入道體之本源,而同歸於道。


太極拳的修煉是言善信的最佳寫照,言之於對象,因性好、利害等權力的考量,而使語言扭曲異化。太極拳的修煉對象即主體,主體即對象,因此太極拳的肢體語言,表現的是信實不虛,知覺感通於身是可信驗的,不可自欺。語言之於對象還可欺人,但太極拳的肢體語言是主客一體,無法自欺的。


太極拳的修煉通過自身體驗而涵化於生命之中,落實於生活場域,毫不勉強,又無緣飾,是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顯現出慈祥而篤實的生活化的太極拳。在這種生活即太極的直養、陶鑄下,人即是拳,拳即是人,人拳合一,鬆透自然,達化無礙,充實而有光輝,屈伸開合出入自得。太極生活化,生活太極化,久而久之出天然,太極即是吾心,吾心即是道,因此可以說太極拳之心學本源,必須溯源於道之總體根源。太極拳之實踐開顯的場域,須走向生活世界,融入歷史社會總體。


太極拳絕非僅是一強身健體的運動技藝,而是要成為一門學門去探究才能成就的。而此學問又必須在生活化的存在體驗中獲得,經由身體力行的功夫通過正、知、覺、會、通、神、明、歸、藏九層境界,達於太極道化的修煉。九層境界的修煉使生命涵化入道。九層境界的實踐工夫必須建立在一種覺知信實的心靈上。盤架串拳,遇事取物,皆有所省發,觀初上的葉芽,出土的嫩草,老幹上的新枝,在生命的轉化中,皆有豁然開朗,心領神會。內心產生出敏銳的覺知,是信實可驗的,一時明白的,不須言說的。


太極拳的言詮必須本著體驗的覺知,體會而言出有物,物物皆實,不是因文解義,背誦經文而照本宣科的。太極拳肢體展現的肢體語言是無言之言,呈現一種默之語,隨著修煉的層級而有不同的領會;至於對太極拳內涵境界的語言詮釋也是本著修煉者的體認而有深淺的內容。有幾分體認,才能說幾分話,不可信口開河,道聽塗說。本著言善信的精神,如實的詮釋,才是太極拳之於道的精神所在。


5、正善治:


正者,不偏不移,四平八穩〈註〉,表現事物運動中,最穩定的結構體,以正治國則天下平,以正修身則身心合,大學言: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心而身而家而國到整體世界的秩序運作,皆離不開正的基本要求,能正才能產生奇,奇者正之用也,老子在五十七章言: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是正善治的最佳詮釋。


太極工夫在煉一「正」字,先求架子正,其次要求式子要正,身體的身姿與拳之形式結構皆合乎方正的要求,再求規矩正,最後求法門正,少了東西修不到正,錯了層次更煉不到正。未知正則門法不高,未守正則不重傳統,未合正則工夫不夠,未會正則自悟不足。太極武藝博大精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僅守其正,多煉多體會,多長工夫〈註〉


太極武藝修煉法程第一單元正形氣,就是要從正開始,所謂正形氣就是正形體與正氣勢,兩個層次的修煉,正形體就是修煉者身姿形體,包括步樁、當胯、身腰、手眼四大結構部份。在步樁上要求腳底踏平,曲膝,做到樁穩步平的要求;在當胯上要求撐當、疊胯、收尾閭;在身腰上要求腰鬆、臂鬆、尾閭中正、圓腰、豎脊、涵胸拔背,沉肩墜肘,身軀達到胸腔空寬,腹腔鬆闊,立身中正,膀臂鬆開;在手眼上要求,正容收額,吊頂舒項,達到頭容正直,兩眼平視。姿勢上分為靜態的盤架姿勢,與動態的串拳姿勢,靜姿的盤架是指心有令、神有覺的身形姿勢。其恆常的身法要求:全身鬆靜,提起精神,操作項上要求:虛靈頂勁,沉肩曲膝,呼吸自然,氣沉丹田;動態的串拳姿勢是指以氣運身之下的體肢運動,動作煉法上要求:知覺運動,動中求靜。操作項目上要求:淨念凝神,以心行氣,氣行四肢,分清虛實,手與肩平,胯與膝平,變換在腰,邁步如貓。


正氣勢就是心呼身應發揮的動作成效,在動作效應上應該達到全身通泰,運轉如意,動作輕靈且沉著,沉著又輕靈的現象。正氣勢顯現出命意要穩,知覺要穩,樁步要穩,當胯要穩,身腰要穩,手眼要穩,轉換要穩,提放要穩的八穩要求。正形氣的修煉是身姿結構與氣勢內容的內外結合的修煉法程,要求上是正心、正身後表現出身心結合一體的周身運作,達到體內是全身通泰,氣勢昇發;運動上是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輕靈沉著,運轉如意的氣韻流行。


正形體與正氣勢的要求與成效正如老子所言正善治的最佳寫照,亦是大學中所說誠意正心修身的實踐進路。有了正善治的實踐,才能進而事善能動善時的功能發揮。


6、事善能:


事者道之事,是道的開顯作用。道之事是真體的呈露,不是知識的掌握,是全副生命的參與,理念的探索,道是一道的開顯作用必然走向多,此多乃是道之生生不息開顯呈露出來的。生生不息即隱含著「能」之流行。此能的流行是道之「體」顯現為「用」的動勢,是一「能變」,這種能變的開顯是以一「相反相成」的方式展開的,此展開是生動活潑,翕闢成變〈註P.115〉,老子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所指的就是道的開顯是「能」的作用而善以成事的萬物流行,是闡明宇宙變化的理法,從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翁闢成變的一種能的能動性、能變性。生乃因有「能」而起作用,一、二、三、萬物皆是道之事用,此事用的變化乃因「能」之生化而有之。善者、沖氣以為和也,故曰事善能。


道之事,開顯於太極拳之事功,亦是表現出體用合一的效能,從築基的功操要求,到盤架、串拳的拳架子的掌握與運行,皆是事的內容。太極拳的發用乃在於勢能的作用,能善得其宜,所謂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我順人背,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因身體之姿勢變化與體內之能量流動,皆能同步運行,使太極拳的行功如流水般柔軟而變化萬端。


在太極拳文獻十三勢行功心解篇,明白的指出事善能的方法: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虛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需沉著鬆靜,專主一方。立身需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煉鋼,無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淨,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


從十三勢行功心解的說明,指出太極拳修煉上「身、心、意、氣、神」的變化與作用,皆存在著「能」的勢,老子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勢者能之作用也。


「身心意氣神」涵具於身心中的「能」,藉由拳的行運轉換,不斷的積蓄充實。由開展、緊湊而臻於縝密,此修煉過程是事善能的實踐過程。有了事善能的心神體能的材質,進而談動善時,則體用兼備,「能」之能動性與能變性皆無過不及,得其環中而無往不利。


7、動善時:


莊子齊物論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若驟若馳,無時不多,無動不變」。其所謂「方」,顯現了時間的流逝,遷流不息,剎那而過,永不暫住,時間無形,而變動顯其形,因變動而顯現了時間的存在。時之變易,趨向永恆,逝者未去,而繼者已至,我們無法預先透支,也無法儲蓄挽留。要了解時間的連綿無已,必須從永恆不斷的變動中,了解時間的意義,所以舉凡人、事、物,若要歷久常新,必須隨著時間不斷的變化革新,才能生生不息,日新又新,故曰動善時。


合於變,因於物,動而時發,清明在躬,志氣如神,能定能應,不將不迎,此乃太極武藝之妙用,也是動善時的具體發揮。徐哲東在太極拳發為煉用篇闡釋了太極拳動善時的精義:


「角技必取準於時方,武術皆然,伊惟太極,善藉彼力,善用我力,則非自於各家所及矣!蓋各家所爭者,得時之先,得方之勢;太極之妙用,不爭先而嶄隨時,不爭勢而嶄隨方。能隨,則無時非先,無方不順,請言太極時方之準:夫時之所爭,不過瞬息,而力之作止變換,輒見節族。及其將作未作,將止未止,將變未變,將轉未轉,於是焉取之,謂已應節。不得其節族,勿取也。已失其節族,必將有待也。故不爭先而斬隨時也。然而我之力,亦有作止變換,而無節族可尋者,何也。凡複合之動,錯綜而運,不能行于一時,則作止有跡,變轉有端。一斷一續,而節族顯。若于一時,能為複合之動,錯綜而運,則循環無端,連綿無亦。


取勢常相反相濟,則屈伸往來,避就攻守,可以俱時而有節族,奚由尋哉?此時之準也。夫方之所爭,惟在毫釐分寸。其用之也,有前後、左右、上下、斜正、曲直。所以用其前後,左右、斜正、曲直者,總歸于順逆。轉其順勢,順反為逆。乘其逆勢,當機勿失,此據彼而言也。惟勢勢自處於順,乃可制彼之逆,此據我而言也。故彼來我接,彼去我迫。毋當其衝,而就其空。避其衝者,非徒讓也。左旋右進,上捨下攻,斜切曲取,亦為讓也。就其空者,非必前也,退接傍擎,亦為就也。正以用斜,斜以濟正。直以用曲,曲以濟直。若是者,必于一勢之中,兼用數勢;一動之頃,非止一力。要使彼力方向陡變,彼心倏受震驚,則可使彼力還施彼身,而吾直如摧枯焉,此為善于隨方,此方之準也。然方雖得準,應時則效,時或小差,效即減殺。時若相違,效或相反。時之於方,亦猶是也。故當肆習角技,必合而用之,以斬確當。寧理而求精。毋越理以爭勝,功候至,而智勇存矣。」


從以上太極拳練用篇的敘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動善時用之于太極拳關鍵,在一隨順而為,不爭先而隨時,不爭勢而隨方。取準於時方,則能得機得勢。動善時,則能循環無端,連綿無跡,以無厚入有間,則無往不利。方能得準,應時有效,則能應物而運,不執成心,與物推移,無所凝滯,虛靈之技,由此而出,功候至,則智勇備矣。


三、結語:


 太極拳修練上師法自然,仿效水之特質,隨物因應,立身中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一呼一吸,一動一靜,皆相濟成和。和則力均而平,兩力若不存於身,成為致一之虛。身心能虛,則隨宜而得中,運身舉步,可以宛轉繁變,安之若素,不爭而得,得時中之機微 ,應物而運,不執成心與物推移,無所凝滯,圓滿和諧,故無有怨尤。


上善若水,作為一種哲學信念,就是教導我們在生活中,不要一味逞強,不要急於求成其核心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居善地,審時度勢,隨方就圓,從容不迫,寓剛於柔,這樣人能在任何環境中進退自如,立於不敗之地,最終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太極人生的實現,如《菜根譚》中所言:「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人常持此意以應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太極人生,動靜交相養,身動、意靜、心安、神閒,神舒體靜,何等悠閒


2005.09.16初稿


6,9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