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立身中正」對修鍊太極之重要性

「立身中正」對修鍊太極之重要性


彰化縣楊太極武藝協會 黃耀聰


    從孩提逐漸成長,身姿亦隨著年齡、生活習慣不良、疾病等因素,而逐漸的彎腰、駝背、鼓腹、聳肩,違反人身自然之身形,相對漸進造成胸腔之窘迫,氣息不接,遑論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因此人身之動靜姿身形,為身體健康之表徵,亦為中醫入門斷之辯證指標,爰如能於日常生活習慣中去改變身姿,相對於修練太極之過程,亦較容易達到「立身中正」之要求。


    據華步庭承統傳述正功初修心法大目提要略以:「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腰頂深究功不已,身形得勢自伸舒。四平八穩總需仗,知覺運動莫疏忽」,告訴我們身形腰頂之重要性,其中四平正法:「襠與頂平、肩與胯平、手與肩平、胯與膝平」係人身姿結構上之四種基準,亦是立身中正之根本。


    山右王先生宗岳之太極拳論略以「..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虛領頂勁係於人體頭顱之正頂處(百會穴:諸陽之會處;道家內經圖之鬱靈台),凝聚著向上之頂勁,以加強全身肌肉關節、韌帶之靈活及鬆弛度,並配合頭容直正、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舒腕伸指,以求頭顱與軀幹部能舒而不懈,保持直豎,配合鬆腰疊胯、腹內鬆靜、尾閭中正、呼吸細勻深,使身姿中道而立,不因動靜突變而前俯後仰或左倚右靠;「立如平準。活似車輪。」,係指身姿之直立,肩膀能夠像天平ㄧ樣保持左右平衡,身軀能像秤鉈下垂ㄧ樣保持鉛直。於串拳時,體肢運動之軌跡,能以脊椎像車軸,而運轉如同轉輪般自然靈巧,如脊椎不直或車輪不圓不滿,則轉動不靈。另十三勢行功心解略以「立身需中正安舒,撐支八面」、十三勢歌中略以「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等,均要求身姿能不偏不倚、支撐八面,均是強調「立身中正」重要性之最佳佐證,也唯有立身中正,才能穩定重心,站穩腳跟,虛實能分,轉動輕靈,毫不費力。


    我們在武場推廣咱們門內「老架式太極拳」過程,通常會遇有部份之師兄或師姐反映膝蓋疼痛,除提醒給予適當熱敷之理療作為,以促使膝蓋局部之血液循環增加外,亦應排除先天或後天疾病或運動傷害造成膝蓋疼痛之前提下,予以瞭解是否為立身未中正安舒所造成,緣人身正常身姿中正之站立,重垂線(重心)於二腿之中間,身姿正直,並無其他分力造成向下合力之不穩定因素存在,因此上半身可維持自然安舒,若如前述前俯後仰或左倚右靠之情形時,由於重力之關係,將產生他向之向下分力,致其合力向下,身體需做功來抵抗其向下之力量,因而產生僵勁,造成氣血停滯,轉動不靈,更無法以心行氣,間接加重膝蓋之承受負荷,影響了太極修鍊成效,甚至造成不可逆之傷害,爰此,應特別留意初學者之學習情形,包括平常生活中之身姿,協助養成立身中正之習慣。


    在我們老架之套路中,最容易觀察是否立身中正之架子或式子為「沉採」,如左右斜飛棚、野馬分鬃、斜飛等,由於顧盼之故,易生前傾、「雙按坐掌」如攬雀尾、如封似閉等,由於意念過重之故,易生前頃,另外諸如扇通背..等等,均是易產生前傾之架子或式子,可做為是否立身中正之觀察指標,另分析前述產生前頃之人體結構因素,仍歸咎於「疊胯」,「疊胯」為上身正直時,成微屈樁子,髖關節向前之角度比人體直立時之「直胯」為小,此時稱之有了「疊胯」,依四平正法之「肩與胯平」告訴我們,疊胯之程度左右要相稱,才能產生「肩與胯平」,亦即以胯平面上緣之連線,做水平的揉胯運動,與四平正法之「襠與頂平」、「手與肩平」相互形成中正之姿,於我們老架套路中諸如摟膝拗歩、斜飛、白蛇吐信等式,均可用來盤己身之架子是否符合前述之準繩。


    正功初修心法大目提要:「四平八穩總須仗,知覺運動莫疏忽。舍此理法終何及,十年半生也糊塗」,除如前述強調身姿立如平準。動作活似車輪之情形外,亦告訴我們莫輕視太極拳亦是一種知覺的運動,符合練拳行功要領【體態總綱第ㄧ】心有令神有覺之身形姿勢,身正,知覺才會正,才能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因此「立身中正」是修鍊太極之根本。


2008/11/21


 


參考文獻:


v    1.王子和:太極涵化文集,養正堂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002


v    2.王子和:太極實拳三十六式類類形式措定靜姿身形影像,養正


             堂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3


v    3. 鄧時海:太極拳教本,楊太極武藝總會,台北199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