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觀徼

老子第二章觀徼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太極拳說:


(一)、因在主體的對象化活動過程裡,伴隨著意義、權力、利害、趨勢等,而有美、惡、善、不善等嚴重的對反,故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    一:道無美惡、無善與不善,一體視之,但因人產生了對象化,以主攝客,成為對立的兩端,且相互比較,因此異化了的開顯


         陰陽二氣:一陰一陽之為道,道之用乃陰陽二氣,陰陽互用,勢之以成,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乃自然對立統一,渾融一體,是自然而成無為之事,知行合一,潛移默化


        三心意志:誠心、信心、恆心,三心意志,發用故聖人處無為之事,乃是信心、恆心之發用,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是一誠心之發用練太極拳能具三心意志則師者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一心傳授而不辭,故師生間前後相隨,音聲相和


        四得胸懷:提得起、放得下、想得細、看得開。


能提得起、放得下、想得細、看得開,則能如文中所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太極拳講求捨已從人,知己知彼,沾黏連隨,不丟不頂的知覺要求,故能弗居而不去


        五點作為:吃點苦、用點功、虛點心、下點氣、知點機.點者,點點滴滴也,太極拳在修煉上是日積月累,逐漸增強本身心神體能的材質人我彼此往來對待皆得機得勢,能得心應手,得手應心變化轉換,皆能圓轉靈活,故能體認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之道理,在拳上知己,在對待上知彼,能知己知彼,則能為無為,處無為之事,知覺感應默契於心,故能行不言之教,而心欲神會,達英雄所向無敵之功用.太極拳體用上是全體大用之道用,所以萬物作焉而不辭,人人各取所需,各盡所能,對拳而言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拳作用於天地之間,不即不離故不去,永恆存在.


 


(二)、太極拳有關動靜有無之體會:


當我們的身姿是在立身中正且全身順著重力場鬆放穩靜的平踏於地時因地球的反作用力,人的脊柱有一股力量向上提起,貫串於頭頂之上,下肢膝蓋微屈,全身重量下沉,上身因反作用力而拔起於頭頂,猶如懸頂一般,人的「百會」穴有鬆空之感,因此生起虛靈頂勁之勢。下肢之鬆靜踏地,上身的虛靈懸頂,構成了拳論家所言接地之力,通天之氣」的態勢。在全身通暢透空的覺受下,人的呼吸往來之間,自身的氣機隨時有動靜變化之感。在心念專心一意下,達到忘其身的存在,血肉之軀猶如物體般不拘束自身的靈明之性。因為身體如物般鬆靜的平踏於地。虛靈不昧觀照週身虛而待物」36,「用心若鏡37,達到身心與物同化,與天地合一的境界,當自身的體認真實,達到忘身之境,虛靈不昧之性觀照週身,觀身猶物,超脫形體,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物物而不物於物。此時的精神活動是一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動靜互伏的狀態。動與靜在人身上的活動是經由精神活動與意識行為的指揮而作用著。太極拳的動所表示的是由靜而不靜的運動覺;靜所表示的是由動而達於不動的位置覺。運動覺與位置覺是一體兩面,位置覺永遠存在著運動覺,在太極拳十三勢歌中云:靜中觸動,動猶靜」所指示的就是動靜一體,兩者互為其根。口訣中所說的動分靜合知一元,即是說動靜之勢乃根源於太極。王宗岳太極拳論開宗明義即言: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靜之則合,動之則分,無過不及,隨屈就伸」。即說明了動分靜合知一元。一元動靜總為有,無極太極識開端。動靜有無的掌握,即掌握了太極拳的幾微之勢。


 


無極平立式的實踐口訣與實踐的真實,建立了頂天立地的身形姿勢,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的大丈夫之體,結構的完整、自然與天地相合。太虛之氣充貫於身軀,虛靈不昧之神運化於體內,以「以心行氣」之法,氣因心行,身由氣運而有知覺。知覺者知形、氣、神之感通於心,以心盡性,以性合道,以道事天,其理為一貫,故人心即天心,盡心知性以知天,而達天人合一之境。


 


然而太極拳運動時,各肢體部位應有的樣態及其各部份肢體的要求,及感覺的掌握,而此皆要從力行實踐中去體認。在太極拳的運動中,各肢體的身姿構是否都能符合要求,最重要的要以感覺來察驗是否合乎規範。從不斷的自我的體察與修正當中,自我的心神體能逐漸的提升,不斷的在知覺運動中追求,使善於發展內外的感覺的掌握,在內感覺(深度感覺)的養成上,使肌肉感覺受納機能更加靈敏;在外則觸覺的靈敏更加敏銳,如電觸身,如針扎手,瞬間反應。內外感覺的靈敏,使人的全身的神經系統更加活絡,感而遂通的本有能力,更加充實,身體的各部位協調能力更加快速,肢體的動作對空間位置感更能準確的掌握。擷抗肌的完全放鬆,使人能有效的應付突發的狀況變化,而迅速產生爆發力,以克服困難,發揮所謂「完整一氣」的一舉動週身輕靈,猶需貫串的週身整體運作,以達最大效能而這些功能的養成皆需經過吃苦忍耐中有「恆心、信心、有耐心」,「提得起,放得下,想得細,看得開」,「吃點苦,用點功,虛點心,下點氣,知點機」的三心意志,四得胸懷,五點作為的要求修煉下,以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不二法門的要求中認真體認才能達成的38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所謂無極者,並非絕對無,而是未始有一物未有,太初以上,渾渾穆穆,混混沌沌,所謂大混沌,無極景象,其形無可名狀,名之曰無極象形39。太極者無極而生,並不是母子關係之生,而是說在無極之狀,陰陽未分之際,雖未分,而分之機勢已動,一至於分時則清氣上升而為天,濁氣下降而淪為地40但此時清氣猶未上升,濁氣猶未下降,故謂之為太極。此時之觀無極即無極而太極,手足雖未運動,然在立有平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備於心腹之內,此時之心意,壹志凝神41,凝神靜氣,外示安逸,而專主於敬,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接著才可進入到下一個起式,所謂太極拳起勢,此起勢是藉以描述太極拳屈伸開合之動勢的根源,拳論云:「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所謂無極者,並非絕對無,而是未始有.一物未有,太初以上,渾渾穆穆混混沌沌,所謂大混沌,無極景象,其形無可名狀,名之曰無極象形.無極而太極是一種無極之狀,在陰陽未分之際,雖未分,而分之機勢已動,這種陰陽未分而蘊涵著動之機勢,稱之為無極而太極.


 


太極拳起式顯現這種狀態;手足雖未運動,然在立有平立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具,此時之心境,壹志凝神,外示安逸,洗心滌慮,玄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故曰:有無相生,動靜互伏.


太極拳動靜有無修煉的口訣:


平立鬆靜腳踏地,虛靈頂勁頭頂天。全身通泰憑法式,觀身猶物入超然。虛靈不昧觀動靜,動分靜合知一元。一元動靜總為有,無極太極識開端。


 


(三)、太極拳的體用論:


 








36莊子內七篇.人間世》:「氣也者,虛而待物也,唯到集虛,虛者,心齋也」




37莊子內七篇.應帝王》:「至人之內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38 「以心行氣」這實為太極拳在修煉的入門功夫裡,那個「心」所指的是「行氣的心」,那個「氣」所指的是為「心所行」的氣,心與氣各有其特指的性能,兩性能是相互呼應而形成的一種知覺運動的現象。以心行氣的「心」,並非單指人類主司血脈循環流通的心臟,而是假借以用為指稱:人類精神活動上的知覺性能及意識行為的神經中樞;那神經中樞的器官,發揮著領覺、統覺的知覺意識以及決意、執意的意志行為。所謂領覺是指身體受外在的刺激時,能從感而覺察到,這是一種先天的自然反應,不須靠經驗的一種知性性能,而統覺是從領覺而認識到所來的刺激的空間性與時間性及其對身體的影響作用這一認知,這是經由經驗的累積而加以類化以認識的一種知覺性能。而決意是主體對所來刺激而認定的事象,經過心智的判準與決定,決定如何處理那種事象的預想,心智所產生的意志決定,而付之執行,則產生執意的意志行為。


以氣運身不是一般所謂氣在身上跑,氣如果在身上跑,人就會暈頭轉向,造成所謂走火入魔。以氣運身是說明人的肢體位移與地球重立場的關係,亦就是在重立場中利用重力來運動體肢,使身體因大環境重立場的影響,而開發鍛鍊自己身上的能。


 




39陳鑫著:陳式太極拳圖解,頁174,台北,華聯出版,1983




40參閱列子天瑞篇。


 




41壹志在《莊子.人間世》裡提到心齋之法: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觀無極之目的乃在訓練吾人一志之能力,能一志凝神,外示安逸,心靈達於空明的心境,則聽之於耳,聽之心,聽之氣,週身一氣,誠心一體,無有分別,虛以待物,無極道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