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4日 星期四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安民

老子第三章安民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太極拳說:


(一)、太極拳的道拳也,遊走於人間,人人可為,人人可練,故老少賢愚一視同仁,各得所需,故不盜,依己之能力而修煉,不計較於人我高低,故不見可欲之情,內心安穩而不亂


二)、修煉太極拳必須涵胸拔背,氣沉丹田,鬆腰實腹,涵其胸,故能虛其心,拔背則能強其骨,氣沉丹田,故能實其腹,鬆腰實腹,故能弱其志.


修煉者能達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則體內,心寬氣實,志不強,意不僵,意志鬆柔,丹田之氣通暢全身,氣旺則骨強,筋鬆肌柔,專氣致柔如嬰兒呼,回到生命的本始:一陽復始,生機無限


三)、修煉太極拳非以譏心執取,而是本心朗照,故勿以智取,無以欲求,只是覺知,身心骨肉意志進入「覺」之狀態沖氣以為和,在「覺」的狀態下是一種無知無欲、無為,身心意志和諧平衡.和諧平衡則一切平實、平淡無奇.身心舉動在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覺知下運行,沖氣以為和.心乃是行而不行,用心若鏡,氣運於身則運而不運,自然運化,為無為,則無不治,故拳者全體大用也


四)、太極拳亦是一種氣功拳,拳理拳法講求與氣配合,先天身體的氣能與後天的呼吸配合,故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是氣功修煉的不二法門,能虛其心,涵胸拔背,使先天之氣能歸於下腹處,心氣相守於丹田,配合後天的腹式呼吸法鬆鬆的將呼吸之意志導入下腹,促使腹部()有鬆實之感,造成實其腹的要求腹部鬆實有飽足感,俗語說:「氣飽不思食」,在不思的情境下,則能減少外界慾望的干擾,柔弱人對外慾求的意志,則心情空空胸部空鬆,在寧靜的心靈下行運太極拳


利用地心引力,重力場的自然能量訓練,達到全身鬆柔,筋骨強韌,成為有骨氣之人,有骨氣者,志士能人也,能人志志清心寡慾,為而無為,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如此達到聖人之治的境地


五)、無知無欲:乃是進入一種覺知的狀態,心智巧技皆消融於「無」的心境之中,回到生命的本源,人人皆能如此,則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萬物(包括人)皆與天地相感通,莊子言:「無機事,則無機心」,「耆欲者天機淺」在無知無欲,無心智技巧的生活於天地之間,則聖人之治,為無為,則無不治,人人皆相忘道術,則能通天下一氣


六)、太極拳呼吸往來之法:


平立周正摒雜念,呼吸上下引內觀,吸氣勻勻貼背下,呼氣徐徐沉丹田,呼吸總由橫膈動,腹底絪縕氣騰然,天根月窟有來往,全身通泰也等閒。


太極拳呼吸之法:「吸氣氣貼背,呼氣沉丹田」,透過腹底呼吸的訓練,使人的肺活量增加,血液供氧充足,氧在體內的交換作用正常。酵素有充分的氧去分解使醣素類產生熱能,致使邪氣32不侵,而達去病保健之效。心與氣相守於丹田33,久而久之出天然,丹田絪縕之氣油然而生,經由呼吸的運動,及意志的執行,使天根(會陰穴)與月窟(百會穴)往復運行而充達於全身,絪縕之縕氣柔化了全身的細胞組織與毛細血管間使人如沐春風,如置母懷當中,全身通泰,百脈運行無礙,「人在氣中,氣在人中34真所謂「氣映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35此時,虛實動靜之機生,陰陽、剛柔之始成,故有以下動靜有無之口訣。


2005107日初稿  共計1,147








32邪氣:氣在中國文化傳統上有其多樣性,以中醫論氣而言,概可分為兩大類,即所謂的正氣與邪氣。正氣:即人體生理機能,司職人身正常生理活動之氣。邪氣:所有致病之氣,稱為邪氣,馬伯英著: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頁226~229


 




33鄭曼青著:《鄭子太極十三篇》,頁6~8,台北,明德書局,1979年。


 




34抱朴子內篇.至理卷第五,頁4,台灣中華書局印行,1992年。


 




35同註30,頁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